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粤西游徐霞客游记记二十一(4/7)

往东南注入绣江,是容县、郁林州的分界,名叫洛桑渡。那水流十分湍急,有藤条横拉在水流两岸,再把船系在藤条上,渡水的人乘在船上手拉藤条,不用竹嵩和船桨。用如桃叶的船渡江,不如用藤条拉更妙的了。又往东走五里是西山墟,有客馆,是旅客停住的处所。往东南由岭上行,不久下岭越过小桥,共有五里了。又向东出山走十里,有个荒铺,有处板桥。又向东五里是清景新桥,就见大容山的东峰,在北边巍然下临好像屏风矗立。又往东五里,走入容县的西外门。又一里,进入县城西门,经过县衙前,立即向南转出了县城南门。门外江水自西流向东,就是绣江。是从高州府往北流经北流县,又向东汇合洛桑水、渭龙河两条河流,绕过城南流往东北,由藤县注入大江的河流。渭龙河源出于天塘山,向北流经石寨村,这才流入绣江。渡江往南走,在店铺中吃了饭。又向南二里,越过山冈上的山坡,误走入东麓。二里,仍转向西,又走二里才遇上大道。向西南行,又是五里,住在古楼村。一村都姓李。

初四日在古楼村吃了饭。仍向西南顺大道绕着都娇山走过。这以前,我据志书所说:“都娇山在城南二十里处。”在城中问路,都说:“南山离城七八里。”故而我因它近而高兴,出南门渡江后,立即望着山赶去,却想不到错了。原来都娇山就是南山,山北面全是陡削的山崖悬亘着,无石阶可登,必得绕到山南,才可向北上登。他们说七八里,是指从北面走到山的里数,而说二十里的,是连同从南面登山而言的。共走五里,经过石寨村。又行一里,抵达石嘴铺。铺东南八里处有个黄土岩,来不及登。向东越过一桥,开始从岔道向北上山。登山后往东转,便经山峡向北走五里,到达南山寺,就是古时候所称的灵景寺了。大岩洞背靠东面的山崖,洞口向西,洞中没有下覆的屋顶和屋架,可外边有高墙,中央设了莲座,明亮宽敞,平整开阔,虽说是“寺”,实际是岩洞。大致上都娇山的山势,主峰在北面高高隆起顶住天空,南边分出两座侧峰,如下垂的手臂笔直下插,下方翻卷成山坞,而一池清塘正当两峰之中。两侧的石崖,全都重重叠叠回绕绵亘,上边飞空下面深嵌,好像张裂开的嘴唇。一个岩洞刚断,重又裂开一洞,层层洞穴的顶端,又环绕着层层洞穴,外边有多处洞口,里面无旁洞,寻找如白石山下洞所谓的“潜通勾漏山”的地方,无处可依托了。总括起来分析它,灵景寺是东侧的第一个岩洞,洞最高最大,高三丈五尺,深五丈,横处宽十多丈,两头稍低,中间隆起如半个月亮。它北面有三个岩洞,都是向西而略小,也有墙环绕着作为门户,都是读书人寄身之处,可今天无人在里边。三清岩正当两座侧峰分开向上翻卷之处,洞最正而且整洁,高处深处横处宽处与灵景寺相同。它东边有两个石室,都向南,也有环绕的墙紧靠它们,与向西的三个岩洞换了方位却平齐地排列着。那西边有飞空的山崖,便由南转向东,是西面侧峰的门户。高大弯隆,空旷宽敞,只是洞内不怎么深,然而向南通巡延伸,与灵景寺分为两个洞口对峙,好似两侧的厢房。这是下层。三清岩之上,又排列着重重洞口是中层,无向上攀登的路。它上边又开启一个岩洞是上层,此洞名叫宝盖岩。高十五尺,深二丈,宽五六丈,后面背靠峰顶,地势愈加高高在上,独自正当中峰主干之上,水平地面临两座侧峰峰顶。再上去,就是中盘顶。原来这里的岩洞不以灵巧见奇,而是以环绕重叠取胜,所以放弃它陡峭的北面,赶去它高低盘曲的南面,实在是众仙楼阁相望殿宇相对的地方呀!上午,最先到达灵景寺,门外竹林阳光在旁映衬着,岩洞中高挂着云霞般的筛幌,心里喜爱它的幽静空旷。此时太阳己到正中,灵景寺僧人挽留吃饭。见佛座下有一块唐碑,一柱宋代的经幢,凿刻得十分古朴,找僧人要纸,僧人仅拿出黄纸应付。于是在石上磨墨汁,撕衣袖为拓肉,用钟锤作为锤子,拿裹脚布当做毛毡,刷了碑就敲打着拓碑。各拓完两通,而天色已晚。访问三清观,道士出门到别的地方去了,空荡荡寂静无人,最终停宿在岩洞中。

初五日在灵景寺吃早饭。由洞右往北行,经过向西的三个岩洞,又绕着石瞪上走,进人向南的两个岩洞,共走一里左右,然后抵达三清岩。岩洞空旷地方寂静,树枝在明亮的空中拂动,真值得歇歇脚。又往西经过向东的虚岩,于是仍沿来时的路走一里,返回到三个岩洞之间,选择向北的路走。又走一里多,沿山崖边登上山顶,便到了玉帝殿,就是宝盖岩了。原来已爬到重重山崖之上,往下俯视,中层岩洞嵌入脚底,而下层的三清岩,树梢如散开的翠玉平铺的云彩,好像浮在空中载着它的样子。由洞左沿山崖登上石崖,那上层的石崖回绕横亘,如盘绕的发髻上突,但中间都不空,虽陡削无容足之处,可石崖之间嵌入的石子突出来,用与在白石山山顶的同一种方法上登。约有一里,终于登上峰顶。山间横突的山崖,旁插的峰峦,与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