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坦的原野在西边到了尽头,有两座石峰隔在南北两山之间,好像把守关口的样子。穿过其中往西行,又一里,有小沟向南连接到山,这是太平州的西界。越过此沟进入安平州境内,又有村庄在路右冈峦山坡之间。又向西二里,马上就是安平州。江水在州城的东北方,斜流到州城前,而后向东南奔赴太平州去。又有条小河自西面流来,环绕流贯在州右,向北转去流入江中,应当就是志书所称的陇水了。州西南有座山如石壁样矗立着,仙洞隆起在山下,洞口向北,高敞明洁,洞顶平得像绷紧的筛慢,而四旁满是孔洞的洞壁玲珑剔透,石棱栈道高低错落。洞后高悬的石壁上坐着一尊观音菩萨像,恍惚是在腾云揽雾。坐像下方一块岩石悬在当中,下面开有两个洞口,上方跨着重重楼阁,里面横向拓宽成洞。从那右边的洞进去,在夹缝中向东转去,十分狭窄而幽深,因为又暗又窄便出来了。高悬的岩石之外,右边裂开一个洞口,直通到东麓;从左边沿石阶上去,从东边转个弯,就见飞空的栈道跨成桥梁,便到了悬石的顶上。顶上有一个圆形石盆,直径有一尺多,深四寸,都是石髓凝结成的,雕凿而成的比不过它。旁边有石棋盘、石床,是稍加刀斧雕凿成的。从西边进去,是深邃的洞穴幽深的峡谷,随即转向南,便终于昏黑得无法辨路。然而洞底十分平坦,那峡谷很窄,摸索着前行。很久之后,忽然见南面有隐隐约约的亮光,越加望着亮光往前赶去,就见一个洞口向东南穿透石壁出去,洞口内稍微舒展平直些,南面又形成幽深的峡谷。走入峡中渐渐窄起来,仍旧出到稍稍宽舒之处。向东南走出洞口,洞口非常狭窄,洞口以外就是弯隆的石壁高悬着,向南眺望平坦的壑谷,与前洞所见顿时不同了。很久很久,再次从黑暗中转出前洞,石壁间杂乱地刻着安平州州官和州人李侯的几首诗,里面唯有一首《邹洒沫》值得诵读。〔我也应和了两首。〕随即便出洞在州衙前游览。此州的宅第比太平州的更加整齐些,但百姓的房屋比不上太平州的。客馆是瓦盖的,颇能蔽风雨。然而州城不过是个大村子,连隘门和土墙都没有。〔太平州州官李恩祀有路费馈赠。安平州州官是李明峦,只有名帖,是太平州州官的侄儿辈。〕
二十一日早餐后,上午才找到挑夫,是前往恩城的。〔开始把坐骑换成车子。〕大体上恩城州在安平州东北,由安平州向西北到下雷州,〔属南宁府。〕一天半可以到达,而向东北到恩城州,走龙英州,这条路须要四天才到达下雷州。但安平州西边到达下雷州境内,与交夷〔就是高平夷。〕接壤,〔是所谓的十九硬了。〕现在担忧交夷来抢劫,用树木横塞道路,所以必须绕道前往龙英。由安平向东走一里,立即与江流相遇。那江水自西流向东,是发源于归顺州、下雷州的水流,就是志书所称的逻水了。水势比在太平州境内弱一半。又有流经养利州、恩城州的江水,与此江水势相同,两条江水在下游会合后流到太平州,流出旧崇善县。渡过江,马上有山横挡在江北岸,于是沿山麓往东行。五里,路北一座山峰像树枝一样耸起,如手指一样翘起,它东北似屏障样的山崖上,忽然高高裂开中间穿通,如门一样悬在上方,然而陡峻无法可登。穿过屏障样山峰东面的峡谷,就向东北转,这峡谷的东面又突起层层山峰,与穿过的屏障样的山峰对立相夹而向东北延伸而去。有小河隔在峡谷内,往南流入逻江。正当峡谷中央有个村庄隔在其中,此村怀疑是太平州的辖境,不再是安平州的属地了。由村后走一里,垒石块横亘在山峡间,穿过石墙门往北走,就见峡中平畴广裹田亩重叠,都是恩城州的辖境了。渡过小河,溯流向东北行五里,折向东,东面的山峰略略中断之处,有尖峰耸立中间,如人坐着面向东方的样子。忽然见到一条江水自东流向西,有座石桥非常长而且平整,下面开有五个桥拱,横跨江水往北上走,江水穿流过桥马上向东南冲捣进尖峰的峡谷中去。这条江就是志书所称的通利江,是由养利州流来的水流,它的下游便与逻水会合后下流到太平州。过了桥就有一个山坞聚居着人家,这是恩城州。州衙的大门向北,也很整齐,可村子没有外墙,与安平州相同。这一天只走了十五里。刚到正午,而州官赵某〔名叫芳声。〕生病卧床,始终找不到差夫,居然坐着等待。那客馆十分简陋,菜饭也使人不能举筷子。〔据《一统志》,在田州的叫恩城,在太平府的叫思城。今天田州的恩城已经废除,而此州的名字又叫恩城,不叫思城,与《一统志》不同,不知是什么缘故。〕
二十二日早餐后,差夫到了便动身。仍从州城前向西越过五拱桥,就转弯顺江向东行。五里,山间峡谷越来越束拢,江流也逐渐变小,有石坝拦水,水声如雷。大体在山峡东面尽头之处,有山峰当中屹立,南北两面都有大溪流到中立之峰西面会合,那水流才开始大起来成为江流。又向东五里,直达东峰的北面,而北面相夹的山才到了尽头。于是沿北面峡谷中靠东一侧的山崖走,渡过一条小溪,溯中峰北边的大溪行,向北行走在两山相夹的峡谷中。二里,再向东转越过小溪走向东面的峡谷,溯北边大溪靠北的山崖走,渐渐登山上爬。一里,这才离开溪流,向北登岭坳。此岭十分陡峻,石骨嶙峋,锋利的割着脚趾,光滑的脚下打滑。共往北行二里,这才翻越到岭头,这里名叫鼎促,是养利州、恩城州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