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粤西游徐霞客游记记三十三(6/7)

;从此山向西望去,又似乎砒柱岩偏在一方与西面一列山相近;从两山中间望它们,其实两座山距东西两列山悬隔之处各自相等。山小于低柱岩,但也是非常尖锐,极似一座佛塔立在中央的样子。山下也通着一个洞口,有岩石跨在洞外但不怎么高。向西钻过小缝隙上去,悬崖的侧边,有块平石耸立成为平台。它上方悬绝之处,有个洞向南十分深,如果能登石阶上去,也是奇异之境。游砒柱岩那天独自跟随着一个骑马的人导游,而后浮过江,一并穷尽了此处胜境。

白崖堡南岩,在城南十六里。由洋渡北岸溯江往西行,转入山坞中,土堡就在坞中。原来这里的山南北回绕合拢来,又成为一处洞天了。洞在南山之上,两层洞口向北,高高点缀在万初高的石壁上,从堡中望它,就在举头之间,但无从落脚。岩洞下边石山脚向外插,也裂开成纹路。最初开始艰难地爬过几条裂隙,如上登层层高楼,却不知高洞还很远;再出来观望地形,然后才觉得在丛林间碰碰撞撞的走法,赶不上能在天空中飞翔的翅膀了。不久本地人秦徐来到,为我举着火把在前领路,仍从山口出来,沿南山的东麓转到此山的南麓,开始沿石阶上登,走到一处朝向东南的洞口,这是后洞,正对着卓笔峰、青狮岩诸峰。由洞中向东北上登,就暗下来需要火把;再转向北,那上面非常陡峻,远望天光透射到洞中了。更加踊跃攀登,找到一处仅如手掌宽的缝隙,俯瞰缝隙外边,辟开一个巨大的门洞,是上洞的下层。缝隙太窄不容侧身走向外面,只能俯身远眺而已。从裂缝内再上登,穿过隘口出来,就见洞口十分深邃,面临北方不见大地,是先前抬头远眺却无法可到之处,现在忽然间已亲自登到它上面了。此洞非常高,呼吸可以通天庭,它前方山崖相夹下陷,用木头横架补在这里的缺口上,就能安身歇息,不过只可以凭眺群峰,不是久住之地。仍从洞内的隘口下走,再窥视它外边的第二层洞,也以为不能到了。姑且把手杖从缝隙中投下去,再由原路俯身沿石阶一直下坠,抵达先前远远望见天光之处,点亮火把四处照射,在洞北边的石崖下找到一个洞穴。洞口非常狭窄,急忙把火把伸向前如蛇一样爬行进去,洞中渐渐变高成为峡谷,洞底十分平坦,数丈后弯弯曲曲向东折去,又走数丈后向北钻出来,就见这个洞凶向北高高裂开,有巨树树根盘绕在洞中,倒卧出洞外,这是第三层洞。洞前平滑的岩石如像手掌,上下都是危崖峭壁,崩裂高悬没有台阶。回头向上眺望,就见洞口层层重叠,高出数十初的山顶,这是上洞与第二层洞了。稍沿平滑的岩石往东走,峡壁上有藤条树枝拳曲缠绕在一起,于是像猿猴一样拉着上登。半晌,终于历险到达第二层外洞,就是我先前投下手杖之处。此洞深三丈,高五丈,嵌在上下两个洞之间,但唯独中间不通,反而要由洞外爬进来。因而为此吟诵了诗句,曰:“洞口千古无人到,古树曲藤独为谁?投杖此中还得杖,三生长与逍遥随。”于是仍挂着树枝下来,沿着平台点燃火把穿人第三层洞,再次到达前边远远望见天光之处,便仍旧返回到后洞的腹中了。大体上此洞如像一只蹲踞的老虎,洞中空阔如像腹部,而上洞就是虎口了。第二层洞在它的喉管之外,先前从缝隙向外窥视之处就是喉管了。人如从喉管往上钻,出到它的口中,由喉管中下坠,到达腹中。第三层洞是它肚脐眼通着的地方,所以在腹部的前方。后洞是它的尾部,所以在腹部的下方。白崖堡南山下洞,在后洞以西三百步。洞口也是向东南,洞外高大的山崖层层横亘,洞内马上横分为两条通道,一条通向西南,一条通向东北,都是稍下走从洼地中进去,必须用火把。从西南去的,数丈后就分为两层,下层的一个洞穴如井。由井中下坠,就走到平坦的峡谷,往西行三丈,又从高高的峡谷下坠,才走到平坦的洼地,其中峡谷盘绕洞穴交错,相互层层叠垒,钟乳石柱倒垂,花尊成团成簇,何止成千上万。随行姓胡的儒生〔金陵人。〕折到石钟乳数十条,都是长六七寸,中间似竹管一样空着,外面洁白如水晶,是天然形成的白玉替。又有一簇乳白色的莲花,直径大三尺,细细的花瓣攒合拢来,倒垂在洞底,它的根部平贴在顶上的岩石上,全都只悬挂着一线,而实际粘连处,花蒂仅如拳头大,把它铲下来十分容易。但只是出去的洞穴大多很狭窄,而且下面没有东西接着,担心落下时损伤了它的花瓣,不忍心轻易抛掷了它。盘旋了很久,忽然见到一缕明亮的光辉,透过洞穴射出来,也是如前边一样的井口,又在前那个井的南边了。又从上层向西南进去,其中石脊高高低低,屡次见到下陷的深坑,深黑无底,怀疑就是先前探过的下层了。深入进去也是互相盘绕交错,钟乳石柱很多,攒聚成丛,细得像手掌上的骄枝,每千百枝聚成一团,与下层比高下长短。唯有后营的东洞,钟乳石柱又多又大,都作出蛇龙垂舞之状,并排排列都有数十丈。从东北去的,不到五丈,有两层嵌在北面的洞穴,都不怎么深。向东攀石崖上去,慢慢进去渐渐弯弯曲曲的,其中也像西洞一样盘绕交错,但深邃之处比西洞稍差些。

青狮南涧,在城南二十里,西南是与上林县分界的地方,去那里的路由杨渡过江,向东南走四里才到。这里的山石峰卓立,洞在山下,开有东西两个洞口。东洞口平坦低下,洞口高数丈,宽也有数丈,一直向西穿透山腹之处约三十丈,平展地拓开,高大整齐,下面展开如磨刀石,顶上下覆如同筛慢,间或有石柱倒垂在筛慢下。洞的西边,又有一队石柱,从外边的洞口排列而来,抵达洞后西面,另外形成一个长长的榭廓;从榭廓中望外面的洞,稀疏的窗棍绮丽的窗户,筛幕高挂,云层绽开,又恍然分出一境了。西洞口高峻,下边有巨石回绕重叠成平台,上方忽然中间弯曲高高隆起。从台上向内眺望,已看不见前洞的洞顶,只见高高弯曲的上方,四面回绕层层叠叠,如云气融化凝结成,都有洞穴连接,窗权罗列,但悬在高空无处可上。从台上往外眺望,就见西面分出三岔的山峰,高耸笔直的山峦,近在洞口中央,就像设立的供桌一样。由平台向北下走,深窟中又开出一圈平坦的山洞,外边巨石矗立着成为屏障,下面穿透中间空虚,好像桥样越过高空。从这里举火把往北进去向东转,这个洞穴大而容易穷尽;往东从侧旁的隘口一直进去,这个石窍窄而十分深远。估计它到头之处,当不下十五丈,已超过外洞的一半。这是下洞最隐密之处。走出小洞,又在西洞口的平台上饮酒,仰望上层云气重叠缭绕之处,希望登上去一次,不可能。忽然看见它北边有光影逗人,知道它通到山外,陆公命令健壮敏捷的人从山外攀山崖去寻找它。很久之后,那人已穿进来在那上边,从下边眺望过去,真好像乘在云朵中卷在云雾中的树叶了。不久那人大呼道:“赶快带火把来,还可以深入。”我听从他的话。于是从西洞口下来,沿山麓转到山北,再向南攀登山崖。山腰上,有个洞口向北。穿过石洞进去,就见洞内下陷通明透亮,俯身见诸君成群在台上饮酒,又好像登上月宫、摸着天门而俯视尘世了。那上面有岩石磨刀石一样地平架着,岩石顶端悬在空中之处,又有石柱排列在外,分隔为门窗,所以从下边望它,不止一个洞穴,可洞内实际是四通八达的。从这里举着火把向东进去,越进去越深,中间杳然拓开,也几乎有二十丈。向东走到头后,再转向西北,找到一个洞穴。向北攀登而上,忽然倒影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