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粤西游徐霞客游记记三十九(5/7)

行走了。共三里,有座石峰当中立在两面山峡之间,又高又尖超过群山,而两旁相夹的石壁反而狭小,益发觉得峥嵘。由它南边的夹谷穿过去,又登岭一里,向西南越过山脊,山脊南面就是下坠的深坑,也像岭北的山一样林木密蔽碧波沉浮了。由岭上往西沿北峰走,又越过山脊往西下行,共走一里多,由两山相夹的山谷中向西出来,叫夹山关。西边就有数家人依傍在北峰下,它后面陡削的山崖如像屏风,前边是清新浓密的竹林,路从它下边走。忽然北山的山麓,石崖飞架,有小溪从西边流来,冲刷着石崖的石脚,向北流入石洞中。洞口向南,在浮空石崖东面村后的危崖之下,水从南面冲捣进洞,应当也是穿流过北山而后泄入南丹州下游的水流。由浮空石崖下溯细小的溪流往西行,那里面又有田地回绕在满壑谷之中,南麓又有个数十家人的村庄。又向西三里,越过土山下走,向西北又是一里,有水流从西南的土山峡中流来,律东抵达石崖下,转向北流去,路也渡过水流往北走。二里,水由东北的山坞中流去,由岔开的小道向西北爬升,冈阜高低不一,共四里,这才下岭。又向西南转入山坞中,是夷州村,时光已到下午了。煮饭吃后换了坐骑,由坞中沿细流往东北行。一里,涉过溪流,又走一里,越过山坳就转向西北,细流在山峡中,也向西北转。不久向北越过一个山峡,再往北上山,沿西山的半山腰行,共二里,峰头的石头路十分崎岖,山下峡中的水流也是自南往北流,又有一条从东面流来的小溪凑合到山下往北流去。又往北行越岭下走,就见峡中的积水非常深,猜想就是前边的水流转向西流了。渡过积水,顺山涧往北行,有堤横堵在山涧中,所以堤东的水达到马肚子了。共走一里,又有小溪自西面的土山峡中流来,合流后往东流去。从水流会合处仍渡到溪北岸,就见东面来的大路又来到此地相会,于是沿大路向西北上岭。一里,越过土山隘口,就见北面的石山屏风样矗立往东延去,路沿着南面一列土山往西北行。两列山之中又有田野,拓开成东西向的山坞,有小溪隔在其中,也是向东流去。又向西走二里多,山坞南面北山下都有村庄,瓦房很多,叫栏路村。大路一直往西向着山间缺口走去,从岔路向北渡过溪流,一里,越过北面的石山向北下山,转向西行半里,住宿在蜡北村。二十五日黎明,由蜡北村稍往西走重又向北走入山峡中,半里,越过小山脊往北下行,半里,抵达尖高峰下。此处另成一酮,有一二间茅屋靠在尖高峰下。走完桐后往东北行二里,有村庄在西山的山麓,叫肖村。又向北走半里,有山洞在西面小山的坑谷中,洞口朝向东南,外面一层十分宽敞,中间的洞壁如像屏风,里面又辟有洞口非常深。路由东面的山崖上走,隔着山坞与山洞对面相望,藤条覆挂,洞中有水从洞口潺潺流出,洞前形成山涧,向南流后折向西流去。又往东北行半里,越过岭脊,十分险峻。东西两面的山峰全是石崖,只有此处岭脊是土的。越过岭脊向东北下走一里,又成一恫,叫街旁村。送行的人想要换夫换马,可居民不肯应差,强迫送行的人再往前走。于是向西北登岭,岭上下之处有许多背靠山崖沿着壑谷的房屋。一里,越过山岭下走后再上走,又往西北二里,再越到岭西转向北行,有个村庄在东山的半山腰,房屋非常多。沿着东山往北行二里,有座尖山竖立在东峰之上,非常尖锐,下边有瓦房,竹篱围墙环绕,不太像各地的村落。这里的西面有山高耸,胜过群峰,这才是向南下延到多灵山两江〔都泥江、龙江。〕分界的山脊,与所走的东峰相对夹成山坞。中间展开一个大壑谷,自南延向北,就是前边从栏路村往西走的大道,转而成为此处山坞了。坞中的土山之上,树丛郁郁葱葱,居民房屋鳞次栉比。与此村东西相对的村庄叫芒场,这是大道经过的地方;我由于骚站的马匹要到村中去换,所以走上这条小道。然而乡村农夫挨门挨户去请求替换,那些人都不肯应差,屡次前走屡次停下来,强迫他们又不肯走。正在无可奈何之时,适好有一个少年悬挂宝剑插着弓箭来到,催促他们快走,原来是南丹州的莫君派遣持令箭来送我的人,这才开始再向前走。又向北越过一座山岭,又向北一里,在壁坳村吃饭。数家人在东峰半山腰,村前排列着许多岩石,房屋建在其间,实在是首选的胜境,但当地人不知道它的优美之处。饭后,换的马匹到来但却没有马鞍,只好命令两个挑夫先挑担走,释站的脚夫再去芒场找马鞍;很久仍找不到,只得砍竹子捆成轿子;轿子做成又等候派夫;又是很久马才到,已是下午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