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自然告诉我,这一带如马铃堡的各条水流,大多是从山洞中流出,即便是水车坝的水也是从洞中流出来的,不知就是指这条溪水,还是指南边流来的大溪。越过山坳向西略下走,约有一里,有道路相交成“十”字形:那南北两方都从山岭上下来,有石阶透逸而去的,是从广顺州到贵州省城的路;那条呈东西向的就是越过山坳向西一下到峡中去的路。从峡谷西头F走半里,又听见潺潺的流水声,有水流自深深的坑谷底向东流注于山坳之下,确确实实这就是山坳东头穿过洞穴的水流了。逆流而行、山坞重又开阔起来,有个村庄在西山下,这是东基下寨。从山寨前转向东北,就到了下寨山向北突出之处。沿着这里走一里,又转向西北,只见西边的山清一色是陡削的岩石,可东边却是透邀而去的土山脊。又往北行二里,有村庄位于北面山冈之上,这是东基上寨。寨子高悬在一座旁出小山尽头的中央,全是瓦房,鳞次栉比,不是其他苗寨所能赶得上的。由上寨向西北行半里,有泉水飞流奔注于山侧,流经寨子东边而去,寨子正当溪流中段。小山的左右两侧,都是高冈和深峡。寨子后方又有山坞环绕着,良田层层相依,全是此条山泉滋润之处,并浸透到东面山坳之下去。弯弯曲曲上登了一里路,从岭上再往北翻越山顶半里路,下到山坞中。远望北面山峰对峙+分高峻,峰下有自西北延伸而来的山坞,坞中水流就是上寨后边奔注到山侧的水流,经水车坝向南流去;峰下有向东北方下坠的山坞,坞中就是向东分流的水流,从华忆佬桥往北流出去。两处山坞十分平整,坞中有开垦的田地。经由田间小道往北上走,又向东北登岭,半里,越过峰头吃饭。从这里北望远山,数里之外,开阔低伏,石峰呈屏风状排列,全都不如此山陡峻。
往北下山非常平坦,半里,路分为两条岔道:一条从东北方经由黄泥堡、天生桥到达省城;一条向西北从野鸭塘到平坝卫。于是从西北这条路下山,一里路,到达山下。沿着倾斜的山坡往西行,渐渐有些小股流水,都向东北方流去。二里,又溯水入峡,一里,再次登岭上行,又走二里,于是经过野鸭塘西边。在南山下有数于家住在上堡中,堡前方有个水塘蓄着水,一直逼到北山,可是东西两面的地势都高,不知从哪里流泻出去,这就是所谓的野鸭塘了。绕到土堡前往西南行半里,望见西北方山崖之间有山洞高高隆起,它前边的土垄上还有个洞伏在下方,便呼唤挑夫稍停一下,把行李放在路旁,我独自一人从西岭横向登山洞。半里路,便爬到下洞的上方。土垄不怎么高,然而四面都悬空,陡削得不能下去。又稍微向西走,下到山麓向东行,终于找到下洞。洞以向南,洞口下边略略下注;洞左穿透山崖向东出去,另外开有一个洞口,洞口朝向东北方;洞后部旋绕着陷下去成为壑谷,四面宽敞圆滑,虽然低洼却不黑暗。上来之后,便钻过向东的洞日出来。稍微下走一些,从峡中向西登上上洞。洞口向东,前边有石块垒砌成的墙,后面也是中央下洼,但不于分深,洞顶的悬崖虽高,可洞中封藏着的玲珑之状,钟乳石柱的夭矫之态,反而不如一下洞了。
出洞之后,又从峡中下行,转过前面那条土垄的山嘴往西走,又经过下洞前,便见洞前的山麓全是水草泥沼,东边与野鸭塘相连,而此处就是野鸭塘水的上游了。忽然听到潺潺水声,又见水从下洞前的石山脚下渗出,流经满是泥沼的山坞,而后往东贮于野鸭塘中去了。又从西岭上下山半里,仍抵达路边,招呼挑夫与顾奴,子是往西沿着山坳行。西望有三座山峰攒聚排列在一起,外围又有山峰环绕着它们,心里认为很奇异。又向西走四里,有个山寨在南山下,又绕到寨子前,沿着南山往左转。往西南行半里,又越过一个山坳,于是向西行走在峡谷中。这个峡谷的南北两面,山峰似门扉排列着向前方延去。北面就是前边望见的三座山峰攒聚排列之处,但在山峰内,从下边看反而望不见;南面则有高峻陡削的山崖,上面有一块岩石倒垂下来,只有这块岩石的颜色是白的,而形状似羊,这就是羊吊崖。穿越山坳来到此地,又有一里路了。那北面的山崖从中断开,忽然露出山顶之上的山峰,呈圆盘状隆起矗立着,这是唐帽山;大概这就是先前望见的那三座山峰,到了这里形态又改变了。据志书记载,唐帽山在省城南面八十里处,天生桥在金筑司北面三十里。现在天生桥在唐帽山东北三十里,这样天生桥距省城反而近,而唐帽山反而远,不知当时是根据什么划分界线的呢?自然说起过,建文帝先住在唐帽山,后来才住在白云山;志书谈到此处可以躲避战乱,也真是一处幽寂闭塞的地方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