州东北七十里有八纳。
君已驻署中矣。其城西半倚山脊,东半下临东溪,南北二门正当西脊之东麓,而东门则濒溪焉。南门外石桥,则三溪合于北,经东门而西环城南,又南去而注于
者。北门外石桥:第一桥,即云南坡之
,绕城西北隅而为堑,东下而与北溪合于城东;第二桥,即小溪自西北来者,《一统志》所云“目前山之
”也;第三桥,即小溪自北来者,《一统志》所云“沙庄之
”也。三溪
会于城之东北,合而南去,是为三一溪,经城南桥而
于
。其城自天启初,为
西叛逆,诸蛮应之,攻围一年而破,后云南临安安南土官沙姓者,奉调统兵来复。至今疮痍未复。
逾一平岭西南下,又五里,有小溪自北峡来,石桥南跨之。度其南,北门街夹峙冈上;逾冈南下,始成市,有街西去,为云南坡大;直南,又一小溪自西南峡来,石桥又南跨之。桥南即为普安城,州、卫俱在其中。
然是城文运,为贵竹之首,前有蒋都宪,今有王詹,名柞远。非他卫可比。州昔惟土官,姓龙,其居在八纳山下,统十二小土司。今土官名
烈,年尚少。后设
官,知州姓黄。并治焉。
土音“纳”俱作“捺”,至是而始知所云“捺溪”、“倪捺”皆“纳”字也。惟此题铺名。又从峡平行,缘坡升降,五里,有哨舍夹路,曰桥哨。由哨西复坠峡下,遥见有
溪从西峡中悬迅东注;下峡一里,即与溪遇;其溪转向南峡去,路从溪北,溯溪循北山之麓西行。二里,有
石梁南北跨溪上,即所谓
桥也。余初疑冉姓者所成,及读真武庙前断碑,始知为“
”,想昔以篾索为之,今已易之石,而犹仍其名耳。
里直西,山复旷然平伏,独西南一石峰耸立,路乃不从西平下,反转南仰跻。半里,盘石峰东南,有石奋起路右,首锐而湾突,肩齐而并耸,是曰鹦哥嘴。又西转而下者一里半,有铺肆夹路,曰革纯铺。
东北界山逶迤缭绕,不甚雄峻;西南界山蹁跹piánxiān形容优的飞动之势离立,复
森罗;峡踪虽远,然两
似俱连脊,中平而无
之隙者。
由门溯其
,南行
腹者半里,其
划然上透,中汇
塘,
不可测。土人避寇,以舟渡
而
,其中另辟天地,可容千人。而丹霞则特
众山之上,石峰峭立,东北惟八纳山与之齐抗。八纳
度桥而南,遂从溪南西向缘南崖而上,其跻甚峻。半里,平眺溪北,山俱纯石,而绿树缘错成文,其中忽有一瀑飞坠,自峰直挂峡底。缘南崖西上,愈上愈峻,而北眺翠纹玉瀑,步步回首不能去。上二里,峡底溪从西北而
,岭
路向西南而上。又一里,过真武庙。
君自新兴而来,越此前去。由其西,南向行,遂下坞中。又西南共四里,两越小岭而下,有峡自东南达西北,又两界山排闼而成者,其中颇平远,有聚落当其间,曰旧普安。
君饭于铺馆,余复先之而西北由坞中行。
其山冠一州,四面皆石崖崭绝,惟一径盘旋而上,约三十里。
龙土官司在其下。其甚宽平,有数
塘盈贮其上,
桥之
所由
也。土音以“纳”为“但”,而《梵经》有“叭呾dá哆”之音,今老僧白云南京人。因称叭呾山,遂大开丛林僧从居寺院多如丛林,而彝地远隔,尚未证果。
从
中
,北
为大溪,经丹霞山之西大
塘坞中,又北过赵官屯,又东转而与南板桥之
合。
州南三十里有丹霞山。其山当丛峰之上,更起尖峰卓立于中。西界有山一支,西南自平彝卫屏列而北,迤逦为云南坡,而东下结为州治。西屏之中,其最曰睡寺山,正与丹霞东西相对。其东界有山,南自乐民所分支而北,当丹霞山南十里。西界屏列
山横
一支,东与东界连属,合并而北,夭矫丛沓,西突而起者,结为丹霞山;东北耸突而去者,渐东走而为兔场营方
之山,而又东北度为安南卫脉。其横属之支,在丹霞山南十里者,其下有
,曰山岚
,其门北向。
又西三里,有石峰中起,分突坞间,神字界其下,曰双山观。君自后来,复越而前去。又西一里,则西脊回环于前,遂坞穷谷尽。坞底有塘一方,汇环坡之麓,四旁皆石峰森森,绕塘亦多石片林立,亦有突踞塘中者。于是从塘西南上回坡,一里,登其脊。又宛转西行岭
,岭左右
俱分泻
谷,北
者当从
桥
而
盘江上
,南
者当从黄草坝而下盘江下
。又西向从岭
升陟,其上多中洼之宕,大者盘壑为田,小者坠
为阱。共五里,为
塘铺,乃饭于庙间。过铺西下岭,逶迤山半,又五里,过
笠铺,南向行陇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