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滇游徐霞客游记记九(5/6)

距离不到半里,有沙洲浮在这咽喉一样的河道中间,沙洲往东朝向滇池,极尽吞吐滇池的气势;屹立在沙洲上的就是龙王堂。这时渡船在北岸村里,呼叫渡船而没有人答应。我攀爬南岸崖上的水洞,在湖水、山石中怡然自得,忘记了自己是在什么地方。很久,北岸海门村的人划船过来,于是乘船过河登龙王堂。龙王堂位于蝗螂川流正中,东临海面,这时有还愿的人乘船而到,但龙王堂里却没有管香火的人;后面有重叠的楼房,是阮祥吾建造的。庙里有很多石碑,都是成化、弘治以后立的,巡抚、按察使视察、计划水利工程,疏通海口避免滇池水泛滥,从而形成滇池沿岸众多良田的情况都记在碑上,所以来云南视察的官员都首先到这里来。

从龙王堂出来过河到蝗螂川北岸,这里住家比较集中。其北面背靠的山有两层。第一层横列着往西边耸起,山上石头多,而西端最高,就是矗立在蝗螂川北岸的峭壁;第二层横列着往东边耸起,山上泥土多,而东边绕伸出去最远,就是错落耸出而尽头形成滇池北堤的山。两层山重叠在海门村背后,大概北起观音山,气势磅礴地延伸到这里为止。海门村村民都是阮家田庄的佃户。我先前询问阮玉湾新近构置的石城胜景,当地人谁也不知道,说阮家有坟地在东岸,我被错误地指引到了这里,才有村人说石城在里仁村。其村是锣锣寨,和茶埠墩正对,从这里有小路去,朝山背后的峡谷中往西行,三里可以到达。我于是不往东去阮家坟地,而往西走去找里仁村。就从村后翻过第一层石峰的山梁,朝北往下走,路旁有很多交错耸立的石头,北面也是开阔的山坞,但坞中没有小溪。一里,随着山坞往西转,已经到了蝗螂川北岸矗立的峭壁后面,原来这座山峰的南面紧接蝗螂川水,所以道路从山峰北面走。坞中有成千上万棵桃树,复盖山冈、布满壑谷,想像着这些桃树万紫千红、映红彩霞时的情景,令人嗤笑武陵、天台的桃花不过像一束小火把而已了。往西走一里,穿过桃林,则西边的山坞十分开阔,才看到耕地田埂交错,溪水哗哗流淌,西边有个村子坐落在北山下,知道这就是里仁村了。原来这座山坞的正南部石山矗立,西部到里仁村为止,山坞濒临蝗螂川之处,也有一个村子紧靠川水,这是海口村,和茶埠墩隔川相对,村里有渡船。这座山坞的东北面翻过山坡,西北面顺着峡谷,都有路,一共六十里就到省会了。而里仁村位于坞中北山下,走半里来到村子东边,看到泉水从路上流过,山崖间草木丛生、绿树成荫,山上有神庙,大概龙潭水从庙下面流出。东坞没有泉水,所以都是旱地;西坞因为有泉水,所以广泛地开辟良田。从里仁村西边绕着山往北走,西坞很深,这座山坞从北边的峡谷中伸出来,一直往南伸到海口村。从村西绕着走的山上有很多枷同人蹲卧、站立般的石头,山下有很多有洞的石崖,有一个洞两道门都朝西边开出去。我感到这里很奇特,向当地人询问,知道石城还在山坞西边的岭上,石城下面也有泉水,可以顺着水流而上。一共往北走了半里,就往西下山横穿山坞,坞中也有一条水沟从北往南伸去,只是沟中干涸无水。过水沟往西上,一共半里,听到哗哗的流水声,是泉水从西山上树根下涌出,积聚成小水潭,潭里的水往东边、南边分流出去。从水潭西边上岭,半里,就看到岭头石峰石块涌起,有的像锥子尖耸,有的像门户夹道,有的像灵芝擎起而形成石台,有的像云朵卧地而形成墙壁。于是顺着石头之间的缝隙,绕着山坡往上走,坠着壑沟而下。顶上中部低洼,石头都环绕洼地形成外墙,东面陡峭的石块如同森林,西南面弯形覆盖下来的石壁耸立,南面就是我翻过山梁而下的地方,北面则有曲折的石洞,若离若合之间,一块石头从空中坠下来挡在关口,下面覆盖成门样的空间,而出入都从这里。被石壁围着的洼地之中,底部平坦而没有水,可以盖房子,这就是所说的石城。穿过北面的石门出去,那里的石头更像树木分枝、花尊簇拥,石头都是青色质地黑色纹彩,棱角分明,边缘锋利,和其他山上的石头完全不一样。有两个牧童,领着我顺山崖往东转,再次走入一列石头队伍之中,又看到石壁包围的一片地区,这片地区只有东面像门一样地容纳客人进出,中间有僧徒打坐的石屋,架好床板的床,都是天然生成的。从石围出去逐渐往南走,回头看石门旁边,有个深远的石洞,急忙转身回来钻洞。从石洞中穿进去,出来又是石围之中,才觉得从石门进入石围,不如从石洞进入更奇妙。估计石围的背后,就是石城中往东看去有如同森林般的陡峭石块所在地。从石洞中出来,抬头眺望石洞上面,石峰层层叠叠,高耸无比。又有一位老年锣锣披着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