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簇拥于后之处评论,则是很长而且高,不是西支所能相提并论的。因为西支环绕而势低,是虎砂,因而就作为前面的案山;东支屈伸自如而势尊,是龙砂,因而兼作为背后的屏障,都是天设地造的自然奇观,是人工设计所无法比拟的。塔盘位处峰头,在马鞍岭正中的坳地西边,有大路在马鞍的中间,是从东南通往鸡坪关,有岔路在马鞍的东边,是往东北通向本无塔院。当时在塔盘作工的有一百多人,但峰头没有水,马鞍岭东峰很高处有水,因中间的坳地而不能流到西峰,于是在坳地中竖起数排木柱,在木柱上架桥接水。木柱有四丈多高,树木剖开挖空为沟,横接在松柱末端。从前听说天河上的鹊桥,是为了渡过水,如今此桥反而是让水渡过来,也许这更加奇妙啊。〔大觉寺是压水入地中以便让水倒喷,这里则是浮在空中让水流通,都是所说的颠倒自然造化。〕沿坳地向东顺峰走,是鸡足山主脊的南边尽头处。前面又十分开阔,分支山脉环抱,又成为一种趋向,可以称得上灵山面面奇观了。
共走二里,上去拜本无塔。塔很雄伟,三塔并立,中间供奉本公的骨灰,左右是弟子普、同二塔。左面为塔院,〔有亭有廊,但没有守院人。〕可以休息和居住。各位静侣以及外族的僧人都来助祭,我则享用了剩余的食物。当时一同来祭祀的,除四位长老外,则白云、复吾、沈公以及萃野等众后裔都会集了。至于兰宗、良一,是本公的弟兄辈,所以没有来。祭祀后,仙陀、纯白又携带祭品去祭祀马鞍岭北的三塔,于是连带祭祀静闻。下午,返回经过塔盘,叩拜仙陀,感谢他对静闻的祭祀。
初九日早饭后,我熟携带手杖往西行。三里,经过息阴轩。息阴轩在中支的脊上,是大觉寺的前案,为本无法师静修的地方。匾额为左副都御史冯元成〔时可〕所题写的。〔年竹轩,又名息阴轩,因为本无在炸竹寺出家为僧。〕轩前有三条岔路:从左边渡过沟洞,到大觉寺、寂光寺;从右边渡过沟涧,到传衣寺,下到接待寺;从后面直上,则渡过另一道右边的沟涧,或者经过慧林庵然后上圣峰寺,或者登西支然后到华严寺。我于是先走半里往右渡过沟涧,然后转东上南岭,半里,绕到南岭东崖之上,就是瀑布西边的山峰。于是顺峰往南行,往东看到中支的大士阁在下面,东支的塔盘岭正对上面。平行三里,于是转东沿坡下,一里,则传衣寺朝东靠在山腰上。寺北早先有止止庵,嘿庵真语所建,他是传衣寺大机禅师的朋友。又南为净云庵,彻空真炳所建。又南有弥陀、圆通、八角三庵,都和传衣寺相关联,而八角庵最著名,因为从前有八角亭,如今改建为庵。八角亭开创于嘉靖(1522-1566)年间,是吉空上人所建。亭南就是传衣寺,寺基开阔,规模宏大,前面有大坊,题写着“竹林清隐”,是直指使毛堪〔苏州人毛具茨。〕所命名,很不相称。上面又是一个直指使用大字所写的古松诗,只署名“白岳”古松在坊前,根有三围大,是龙鳞松,不是五械松。山中的巨松都是五蠢松,树干高耸于空中,而这古龙鳞松很不高大,只以曲折缠绕见奇,树干粗一丈五以上,于是朝四面生出横枝,枝和干一样粗,枝头又倒垂斜倾,尾大不掉,主干几乎被分裂。如今筑起台保护主干,台高六七尺,又竖木头支撑那些横枝,主干才免于分裂,也算幸运了。沿梯登上台,四周的横枝倒悬于外,有的从中跃起,有的从顶上下垂飞扬,那纷乱纠结、飘扬飞舞的姿态,不能一一列举,和天台山翁凤大概是一类吧!坊上的对联是:“花为传心开锦绣,松知护法作虬龙。”是王元翰聚洲的手笔。门联为:“峰影遥看云盖结,松涛静听海潮生。”是罗汝芳近溪的手笔。大体上让人满意。然而罗汝芳的门联涛潮二字连用,不免有重复累赘的毛病,为什么不用“声”字替换“涛”字呢?传衣寺从前名圆信庵,嘉靖年间,李中黯元阳为大机禅师扩建成寺,其徒弟印光、再传弟子法界,遵守戒律精细严格,和大机禅师一样。万历辛丑年元旦,寺毁于火灾,法界又大力修建,比原来还好。在这之前我拜访止止庵,一位生病的僧人留我吃饭,坐了很久,看见他正在淘米,于是离去,到静云庵僧人觉心那里吃饭,于是就进寺中参观,进入寺西的藏经阁。阁前的山茶花树小但花开得很繁盛,因此折了两枝才出来。于是往东北下到峡谷中,走一里,有墙围着一片地,开山建池,在池中养金鱼,在上面盖草房,也是传衣寺后代僧人的。云影山光,印上一池水,不觉水中的身影湛然空明,心中的杂念荡涤干净。又往东北下半里,到达峡底,是瀑布的下游,距离瀑布已经转了一道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