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滇游徐霞客游记记二十八(5/7)

如翠色刀削成,双双高耸,逼窄紧凑,真是奇观呀!但是,石门以内就见岩石崩裂,水流腾涌,路断不通,只得再次向上走上北边的岔道登石瞪。开始时还是藤枝竹丛蒙蒙茸茸的,既而石崖突立高耸,半里,路断了,沿着石崖往南转,山崖飞空,石影倒立,上方双阀紧逼过来,下边面临绝壑,这就是石门的根部了,纵然是会攀登的猿猴能飞的鸟类,也是不能穿越进去。很久,从原路返回药师寺。终日的力量,可以一并到达玉皇阁,姑且暂作休息草记日记,留待明天去游。

二十二日早晨起床等着开饭,性严捆了柴火背上浅底铁锅,摘来豆子裹好米,命令和尚仆人分别带上,就从寺后向东登山。二里,转向南沿山腰上走,二里,再顺着山峡转向东,一里,从山峡尽头处往南转,越岭。一里,路分成两条岔路,一条向东上走的,是去花椒庵石洞的路;一条往南上走的,一里后越到石门之上。这是石门靠北的石崖,上登之处已在石门之内,对面下瞰南边石崖崩裂陡削的样子,石门底下轰鸣沸腾的形状,种种奇景,令人精神焕发,只是所坐的石崖顶端太危险,不能回身观赏,仍觉得不能两全齐美。向东眺望石门以内,峡谷仍是狭窄紧束,水从东南方嵌在谷底流来。它的正东有一支山脉,巍然悬在中央,恰好正对峡口的石门,而玉皇阁就盘踞在它上面,还不能远望到它,大概是山内树木山石丛生浓密,不像外边的山峰那样可以一览而尽罢了。从这里沿着冈上的山脊向东上行一里,与南边的峡谷分别,折向东北上走半里,山坳间有倒塌的墙壁残存的建筑,是玉峰寺的废址。玉峰寺,是万历初年僧人石光修建的,药师寺是它山下的分院,而性严就是他的后代传人。它的后方又有一处废址,叫做极乐庵。从极乐庵后再转向东南上走半里,再次与东面的峡谷相遇,于是沿着分支的峡谷向东行,古树益加深密。半里,分支的峡谷到了东边的尽头,就向南越到峡上,又往北转,共二里后找到了玉皇阁。玉皇阁朝向南方,远远与石门相望,东边下临峡谷,峡壁逼窄,最初创建于朱、史二位道人,有个三贤和尚扩建了它,今天前楼的四面墙壁全部倒塌了,后阁的西角落即将倒下,岌岌可危的样子。阁东有个高台,下临绝壑,台下有个洞,是二位道人静修的地方。此时两个僧人及仆人褚肠在点火找泉水做饭,我来不及找山洞,先从玉皇阁抓着岩石独自一人上登。遥望峡后的大山,上面耸立着三座山峰的地方,大家都指着说是笔架峰,我以为就是东南方清碧溪后的主峰,我先前经由四个水潭上登,曾探过它的南面,此时更想一并穷究它的北面,以便从头走完石门涧水的源头,竟然顾不上招呼同行的人,而且同行的和尚仆人也不能跟随。我于是鼓足勇气勇往直前。

二里,走完山石就是土山,非常陡峻,只好抓着树攀登。三里,山上的树也完了,渐渐登到山顶。一层层叠垒而上,登上一座山顶,又突起一个山顶。山顶上全是火烧过的茅草流动的沙土,不再有荆棘遮蔽着,唯有山顶与山坳之间,不时有片成丛的树木,密蔽的荆棘跟随着树丛生长。我从岭脊上有火烧痕迹的地方走,老虎脚印一齿齿的,印在沙土上。一连上了数座山顶,这才到达它的最高峰,但外层仍然有山峰。这才知道,苍山前后,一共有两重山峰:屹立在东方的是正脉的山峰,而形状如像笔架的山峰最高;环绕在西面的,南边从笔架峰、北边从三塔后面的正峰,分为支脉向西夹过来,手臂样向前合拢,凑拢成为石门。但两者之间全是崩裂的山崖深坠的支脉,不再有开阔的地方,全都是下边回绕着狭窄的山著,水流嵌在警底,树木成丛生长在山上。我从峰头向东俯瞰笔架山的下边,有水流悬垂,捣入涧底,水声沸腾,水流的形状屈曲有气势,可上下都被树丛远远挡住了,不能看到它的全貌,这就是石门的源头了。又从外岭上往北行,见到它的北边又分出支脉向西下延,就是漾滇释北面的山岭,是往西在漾澳桥到头的山。此时天色是正午,天开雾散特别晴朗,眺望北方,就见凤羽山的西边,有一排横卧的山,从西北斜着绵亘而来,这是从前从沙溪向南望,斜着绵亘在它的西南、成为桥后河口的山,去剑川的路,逆着它往北进去;眺望南边,就见潭子铺西面的山,向南横截漾水、滇水两江的河口,成为合江铺的山,去大理的路,顺着它从北边来;往西看,就见横岭铺的山脊,门扉样排列在西境,北边连接着斜向绵亘的山岭,向南顺着合江铺西面下延,去永昌府的路,越过它向西走;只有东面靠内的山峰高大险峻,大理城就在东麓,但中间隔断无法穿越,一是因为山峰太高,山崖陡峻,攀登已很难,二是因为山被划为两重,中间山警深陷,上下不容易。听说此山北面的山坳中,有个大堡白云寺,可以登上内峰的绝顶,再向南越过笔架山,才下到东边的清碧溪。去大堡的路,应当就是从分支向西下延的山岭,顺延伸的山脊上走,没有此等堑沟样横在中间的山著,西平王沐英征大理国时,出兵点苍山后,竖旗帜以惑乱敌军,就是由这条路上去的了。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