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去。山顶东南一面深树密蔽,只好从西北方下山,十分陡峻,半里路走上坦途。顺东边的山著向北行走在岭脊上,又行半里,路相交成“十”字形:一条从南向正北的,全是行走在岭脊上;一条从东边山臀中横过西北,通到山腰。心知宝峰的寺庙在山警密蔽之中了,于是折向东下走。树叶下覆枝条成丛之间,十分陡峻滑溜,不抓住枝条脚无法站定。
下行一里,转到殿角的右边,就是三清殿了。前边有空亭子三间,向东收揽一片平川的胜景,而它下方的亭子楼阁点缀在悬崖间,隔着山著环绕着山坡,咫尺间缥缥渺渺。殿西边的厢房是两个道士居住的地方。我安置了行李,命令顾仆守在此处,就由亭子前往东下走。路分为两条,一条从右边走下险坡,一条从左边转入深臀。我先顺山臀下走,半里,见右边的山崖间,一座亭子飞缀,八个亭角重重窗权,高高依傍在悬崖之上,是参将府吴君〔四川人,名叫草臣。〕新建成以祭祀纯阳祖师的地方。由亭子左边再下走,沿山警走半里,往南转,抬头望见亭子下的石崖,一如刀削有千初高,如一瓣莲花,高大弯隆朝向空中,它南侧又竖立着一个莲瓣并排依附着它,全是纯石无丝毫裂纹,唯有互相附着处中间垂着一线宽的裂缝,宽仅一尺多,在其中凿了石阶,仰面望它简直像倒挂的天梯。北边莲瓣之上,大写着“奠高山大川”五个字,也是吴参将的手笔;它下方新建了一处轩廊跨在路中,绘了灵官像在其中。南边的莲瓣侧边有尖石独耸,夹住石阶成为门户,尖石下玉皇阁紧靠着它。环绕着腾越有许多土山,独有这座山崖是纯一色的岩石,高高隆起在相夹的山著之间,耳目顿时觉得不同。玉皇阁南边也是高悬的山著,无路可走,灵官轩北面又在山崖上凿成石梯,深嵌在夹立的岩石间。向北下走数丈,有石牌坊挡在石梯前,大大写着:“太极悬崖。”从此向北越过往东下延的山著,再上登北面的山坡,共一里多,就见宝峰寺在峰头盘踞着,高处与玉皇阁相等。但玉皇阁向东,此寺向南,寺东的龙砂最小,当然不如玉皇阁在环形山警的中央,在整座山的正中。寺中相当冷落,有尼姑住在寺中,此处是从前摩伽陀僧人修道之处。其他地方都是佛教比道教兴盛,可此处唯独反过来。不久又下到著中,登上太极崖,走过北边的莲瓣之下,从石缝中一线宽的石阶上走。这石阶非常陡峻,几乎不能停住脚掌,幸好两侧石崖紧逼束拢,手撑着两侧上登。一口气上登了八十级,正当纯阳亭之南,峡谷这才变为曲折的石梯,又走三十多级才到达空亭子中。我准备在此亭中眺望明月,以便扩展未能舒展的景观,于是擦拭桌子写日记。命令顾奴汲水到太极崖下山著东边去烧火做饭,两个道士止住了他,拿饭来给我吃。仍坐在空亭中,忽然狂腾突起浓云密布,到天黑时月光便全被遮住了。邵道人认为空亭中风急,邀请我睡到他的床上。
十七日我起床后,见日丽山幽,打算暂时停歇在山中,用口袋中存留的米作成稀粥,命令顾奴进州城的寓所去取在贵州买的蓝纱,将它卖了以供作路费。此地离州城仅有八里,顾奴一去不返。到下午,饿极了,胡道士给我吃了饭。随即顾奴来到,蓝纱仍不见带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