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北行,终于与江水相遇,大概是江水往西弯曲之处。此村西山在后面环抱,东江在前方作揖,而南北两座尖峰,夹峙在左右如同旗鼓,配合得十分相称。有小溪从后山流出来,傍村近水,都是土埂环绕着的水田,这里名叫喇哈寨,也是山间居住的优美之处。溯江往北行,半里,走过往东流注小溪上的桥,再向北上坡。二里,向东北沿北尖峰的东麓走。一里多,仰头见尖峰的半山上,有个洞向东高高隆起,洞口非常险峻,上边到达峰顶,如屋檐下覆飞空,石乳垂在洞外,门槛横在洞内,可它下方十分陡削,似乎无上登的地方,原来上去的路是从北面的山坡横向上登。我此时也因为挑着的担子未能放下,就先赶去厂区。又向北一里多,渡过一条西来的山涧,有村庄房屋成丛连接到江的西岸,而矿冶炉布满甸中,这是南香甸。于是投宿到李老家中,此时刚过正午。这以前,我只留下三十文铜钱,把它们带在袖中,估计不够作从界头返回城中的费用,然而还可买米作为一天的口粮。等在石房洞爬山时,手脚无主,竟然不知抛落在哪里,到此时手中空无一文。只好把夹衣、袜子、裙子三件东西挂在寓所外,指望卖掉其中一样,作为路费。很久后,一个人拿二百多文钱买去了绸裙。我十分欣喜,打酒买肉,命令顾仆在寓所烧煮。我急忙找饭吃了,乘着晚照去探尖峰上的洞。于是从村西溯西来之溪行,半里,涉到溪南,从焚彝的屋后往南登坡。透逛向南上走一里,便到达洞下。洞内架起三层房屋,都是五开间,它上边的匾额题为“云岩寺”开始时从它的下层折向北,登上中层,折向南,登到上层。其中神像杂乱出现,不过它的前方非常宽敞。石钟乳从洞檐上下垂到外边,长的成条短的为缕,缤纷飘扬,有的中间穿通又空又亮,有的交相下垂反卷上去,形状非常怪异。再穷尽它的北边,洞顶更加弯隆盘绕而起,就顺着地势在上边架了一座平台,而平台之上又有石完往西迸裂,再顺着地势在上边架起一个阁子。又从平台北边沿石崖设置了斜坡,向高空盘绕上升,洞顶氮氯之状,洞前飘甩潇洒之形,几乎尽数收揽。平台之北,又迸开一个向南的小石兔,再就着地势架了梯子通向那里,前边排着一座小牌坊,题写着“水月”,完中供奉白衣观音。我从来厌恶在洞中建阁,每每遮住了洞中的胜景,唯有此处点缀得宜,不仅没有妨碍,而且更觉得灵妙通畅,竟想不到偏僻边远的地方反而见到此等神奇的构造。此时洞中的道人还在矿厂未归来,入云的石瞪未封闭,石钟乳中的房屋未上锁,歇息凭眺了很久,悔恨不带来行李寄宿在洞中。洞之南又有一个洞口并排启开,洞上方也有石钟乳下垂,但洞内高处宽处都不到前洞的三分之一,石色赫黄如新凿成的样子。攀登那向上的石阶,再穿过小穴往西深入,二丈后弯向南,其中渐渐黑下来,但洞中积有水,上有滴水声,可下边没有泄水的旁洞,也是一处神奇的泉水。洞中取水唯有此处。它的中洞更加深远,但被水隔开又黑暗,不再涉水去穷尽它。于是下山,仍从北面的山崖沿原路下走,二里返回寓所。于是喝酒后躺下,不知不觉陶然而醉。
南香甸,我怀疑是“兰香”的错读,因此处甸子在北边,不应用“南”来称呼。山自明光分出支脉延来,西边就是阿幸厂东南来的山,东延后就斜斜地向南环绕,到甸子东方就向西突后往南下延,把江流夹在中间。这条江流也是发源于明光,北面就是姊妹山往东延伸的山脉,这是固栋东江的源头。这一带有“明光六厂”之名,但明光在甸子北边三十里,实际无厂,只是烧炭运砖,以供此厂的鼓铸冶炼。此厂在甸子中,可出矿的矿坑在东峰的最高处,过了雅乌山的北岭,立即就能望见它,都是挖掘开采的矿厂,而不是鼓铸冶炼的厂。东峰之东北有处石洞厂,与西北的阿幸厂,东南的灰窑,一共是六个厂。各厂中唯有此厂的居民房屋最兴盛。然而阿幸厂的矿石,是紫色的块状体如像朱砂;这一带各厂的矿石,都是黄色松散如同泥沙,似乎不如阿幸厂的矿石质地好。
二十八日早晨起床,雾很大。黎明,饭后上路去界头。那地方在南香甸东南,隔着大山、大江各一重。由南香甸东北的大厂翻山走,高山上的壑谷重重叠叠,路小而近;由南香甸东南的阳桥矿越过东岭,深山中的峡谷平坦,路大而远。此时因为阴霆天黑,小路无法走,就跟随当地人走向去阳桥的路,而且可一并收揽所说的石洞厂了。从村东越过江上的桥。此桥呈东西向横架在东江之上,覆盖着数间亭子。由桥东,立即顺江东岸,沿东山向南行。东山,就是固栋江东山的山脉,自北面的明光延伸来,延至大厂稍曲向东南,到这里又往西突出后向南下延,屏风样矗立在南香甸的东面。山上有矿井位于峰顶,茅屋沿着矿井建盖,自雅乌山北岭远望,以为是南香甸,走到后才知是朝阳出矿的矿洞。不过今天被雾气所障,即使近在咫尺间的东山,也一无所见,而此洞的位置只是凭主观想象来测定它而已。往南行八里,见有峡谷从东山延出来,于是向东转后沿着它走。此峡的北边就是东山到了此地南边的尽头,南面就是东岭往西转,向西矗立在南香甸南边,成为江东山的北岭的地方。开阔的峡谷相当深远,有泉水向西流出来注入东江,就是昨天所走的高大险峻的山前分岔渡江后往东走入的峡谷了。峡谷纵向虽然深远,但两面的山崖紧逼狭窄。沿北山往东行二里,望见峡内杂乱的山峰参差不一,扼住水流,如锥尖腾跃,急忙向它赶过去。一里来到峰下,忽然看见北面的山崖从中迸裂开,夹峙如门,路于是不溯山涧向东上走,竟然往北转入石门。门左的石崖,石脚直插到涧底,路难以从外边绕过去,所以进入石门内绕过去罢了。由石门以内,仍向东登上左边的石崖之后,一里,就翻越到杂乱的山峰之上,是三四座石峰,分行成队追逐着,与流水相廖战,仅存留下那骨状的岩石。沿北峰浏览山涧南面杂乱的山峰,又向东一里,路再向北转,沿北峰的缺口往北下走。半里,就见峰北又分开一条峡谷,自北向南,与东来的峡谷,在北峰东突之处的下方会合万一同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