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滇游徐霞客游记记四十一(4/7)

肆,亟南由公馆侧浴于温泉,暮返而卧。

译文

己卯年(崇祯十二年,1639)八月初一日我自小猎彝向东下山。猎彝,就是石甸北面的松子山往北曲绕的山脉,它的山脊延伸到大石头后往北接到天生桥,它东垂的山岭,与枯柯山东西相夹。永昌的水,出洞后往南流,其中是开阔的山坞,南北长达四十里,此地是山坞西面一列山的岭头。有大、小两个猎彝寨,大猎彝在北岭,小猎彝在南岭,相距五里,都是枯柯的属地。从大石头的分水岭为界,东边是顺宁府,西边是永昌府,到此地已进入顺宁府地界八里了。不过我回忆永昌的旧志书,枯柯、阿思郎都在二十八寨之列,今天询问当地人,已虽是永昌府的产业,但地方实际上隶属于顺宁府,莫非是顺宁设流官后划给它的吗?又回忆《一统志》、《永昌志》两书,都说永昌的水向东流入峡口,流到枯柯后向东流下澜沧江。我考察《姚关图说》,已怀疑这种说法。到这里向当地人打听此事,收揽地理形势,然后了解到此水流入峡口山山下,穿流过天生桥,就向东流出阿思郎,于是往南流经枯柯桥,渐往西南,共四十里后下流到哈思坳,马上往南流到上湾甸,会合姚关的水流,又向南流到下湾甸,会合勋多罗河水,而潞江的水流向北折后迎着它流来,合流后往南流去。这种说法我遍处查访后在猎彝姓杨的房主人处得到它,与眼睛所见到的,《姚关图》所说的,都合得起来,才知道《一统志》与《郡志》的错误不浅。它的流向如果在西南与潞江合流,那么枯柯的整条河流,都是首尾向永昌环绕,此地北边到达都鲁坳南窝,南边到达哈思坳,都属于永昌才对,顺宁与永昌的分界不应以大石头岭来划分,应当以枯柯岭来划分了。

由岭头向东南一直下走三里,这才望见曲折的江水,往南流淌在平川中。又下走三里,这才抵达江上。有铁锁桥横架在江上,它的形制完全同龙川江的曲石桥一样,但比它窄了那么一半。〔桥上覆盖着五六间屋子,但水流非常急。当地人说,桥下旧时有条黑龙,非常毒,见到的人没有不死的。又畏惧江边恶性的瘴气,走路的人不敢停脚‘说是它南边的哈思坳更猛烈,毒势更比潞江厉害,难道是那里的峡谷狭窄而且深深下坠的缘故吗?〕那江水是自阿思郎石崖的洞穴中向东流出,而后往西南流入哈思坳峡中的,这就是永昌峡口山下流入洞中的下游了。据考察,阿思郎在猎彝北边二十里,它北面有南窝都鲁坳,是此处山坞极北边的回绕之处。越到岭北,山下就是澜沧江向东弯曲之处。这才知道罗眠山的山脉,往西南下延的在笔架山到了尽头,一直往南下延的在峡口山到了尽头,东南延伸的傍着澜沧江往东,成为都鲁坳南窝北面的山脊,山从它的东面重又分支。一条支脉濒江往东延;一条支脉一直往南下延,就成为枯柯的东岭了,是这一带分水的山脊,透迄由湾甸、都康往南延,隔在澜沧江、潞江的中间,是孟定、孟良诸地的彝人区域,而后直达交趾。那濒江东去的支脉,一条向南围绕,成为右甸,再次向南围绕,成为顺宁府、大侯州。〔就是今天的云州。〕这个山坞南北的两个山坳〔北面的是都鲁坳,南边是哈思坳。〕相距四五十里,非常狭窄而且很深。濒江两岸全是农田,唯有焚彝、课锣居住在这里,汉人反而不敢居住,说是一进入此地就“打摆子”,〔发冷发抖头疼。〕所以虽有肥沃的土地却把它让给了彝人。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