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又走一里,再次登上岭头,有一户人家隐藏在路南边,屋子后边竹丛树木夹路。从树林中往东行一里,稍转向北,绕过一个南突的山坳,又向上绕着山坡往东,有棵大树盘踞在路旁,下临西边流出的山涧。此树南北大一丈多,东西大七尺,中间被火焚烧,全部成了空洞,仅有树皮四面立着,厚二尺多,东西两面全,部在,可南北两面都缺着,如两道门,门中高一丈多,如一座亭子,可以坐下休息,然而树上枝叶往四旁下覆,仍是青青的。这就是所谓枯柯的地方,里名得名的缘由,难道是由于此树吗全由此又向东二里,折向北,上了一坡,绕过那南下的山坳:山坳北边有居民房屋东西两面夹峙,而西边的房屋是茅草屋,竹丛小径,靠着白云下临壑谷,尤其富于幽雅的意味。它东边有神殿盘踞在坡上,听见祭神的钟鼓声飘出于绝顶间,感到十分奇怪。有一家人高踞在路南,篱笆门前竹丛小径,清雅可爱。入门问路,说:“此地是枯柯小街。”距所上的坡又有二里地了。于是又往东沿北坡平缓上走。坡南就是西边流出来的深涧,北面是高山,竹林树木密蔽,而村庄房屋高踞在坡头,面向东方连接不断。望南面峡谷南边的山岭,与北峰相持向西下延,而荞麦旱谷地垦遍山头,与云雾的光影,相互沉浮出没,也是十分奇异。北山之上虽然高,但近处被山坡遮住,只是沿着山崖走,辨不出它的高处深处;可南山却自东往西下坠,而后在江桥之南到了尽头,它东面弯隆的高峰,高高拥立,独自称雄,此时山风夹尘土一片迷茫,出没不定,这是南山东面上方最高的山峰,从北岭往东延伸,两次突起的山峰。沿着它往东行,南边下瞰深壑,北面紧靠成丛的山峰。又向东二里有岔路:一条往南下到山坞中,是去壑谷中垦种的路;一条向北上登成丛的山岭,是有居民房屋的山坡;而路由中间向东行,向南俯瞰下方的山坳,有水从洞穴间流出。又往东二里,下瞰南边的壑谷,有一池水依傍在北坡之上.,路就经由水池向北上走,这是因为有山峡还环绕在东边。往北上走一里多,又转向东,绕过北面的山坳往东上坡,屡次上走不停,又是七里后来到中火铺。
此坡南突的最高处,当中高临在南峡之上,峡脊由它的东南向西环绕而下。在山坡对面的山崖上,南面又耸起一座山峰,高高笼罩在云雾间,这就是前边望见过的东边弯隆的山顶了。自枯柯江桥往东沿峡中的山坡透道上走,约有三十里了。坐在坡头往西俯瞰江桥所在的峡中,峡中的水曲曲折折向西南下流,松子山往北环绕的山岭,在东北突起成为猎彝的山岭,峡南弯隆之峰,又向南绵亘分支往西绕,横截在江桥所在山坞之南,往西到达哈思坳。哈思坳之南又有小支脉,自猎彝西南的山湾中向东突出来,与横截在山坞南边的山会合,在西南方如门一样对峙。门内的山湾,就是哈思坳,门外又有重重山峰遮挡在西边,这就是松子山往南下延的山脊,在西面环绕着石甸的山。从此坡遥望群山,中午雾气忽然散开,西南五十里开外历历可睹。
山坡之东有瓦房三间,高踞在山冈东南,两旁用茅屋遮护着,这就是所谓的中火铺。有守铺的人在屋子中卖豆腐,于是就火烧汤吃饭。到出门时,就见浓雾自西疾驰向东,那南峡和近处的山岭全都不再看得见了。向东下走半里,越过一条山脊,俯瞰它南北的两条山峡,环绕深坠,如同陷阱,而成丛的林木深深密蔽,不见峡底,应当仍是向西下流而分别注入到江桥南北的水流了。那山脊非常狭窄,越到东面,再上坡,山雨突然来临。在雨中涉水,下雨后雾气反而散开。一里多,绕过山崖越过山坳,有时沿北峰走,有时沿南峰走,两次越过山脊,开始向东上走。沿北坡往东,一里多,又跋涉过一座向南突最高的山岭,有一间哨房盘踞在岭上,这是瓦房哨。在这里南临南峡,与峡南弯隆的山顶平视相望。到此时雨后天晴山峰现出,又见峡南弯隆的山顶向正南绵亘而去,它分支向西下延的,就是横截在坞南的山冈,往西与哈思坳互相会合成门的山?弯隆山顶往东环绕的山脉,还从东方延伸,但它的山脊稍微低下,反而不如西边山顶那样高,全是由此地北坡最高的山岭,往东曲折下垂延伸的山脉。这才辨清都鲁坳东面分支往南下延的山脊,到此地从中突起,那分支向西的,是中火铺、枯柯寨的山岭;那曲折往东下降的,山脊向南延伸转向西后突起成为弯隆的山顶。这是分水岭的正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