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下来的。后来楚国的祖先鬻熊通晓哲理,周文王曾向他请教;他留下的文辞和事迹,编为《鬻》。在
书著作中,这是最早的开始者。到了老
,因为懂得古礼,孔
曾向他请教;于是写成《
德经》,成为诸
中较早的书。但是,鬻熊仅仅是文王的朋友,老
却是孔
的老师;两位圣人和两位贤人同时,而所写的书或成为经,或成为
,俨然是两类不同的著作了。
到战国的时候,在互相用武力征伐中,现了许多杰
的人才。孟轲信奉儒家的学说,谦恭地和王侯们周旋;庄周阐述
家的理论,任意驰骋;墨翟采用俭朴节约的学说;尹文研究名义和实际是否相合;野老讲究从地利的角度治理国家;邹衍谈论
五行来
合政治;申不害和商鞅用刑罚来安定秩序;鬼谷靠着
才来立功;尸佼综合各家学说;青史详记民间的谈论。以后继承他们的
波而如枝之附
者,不知
有多少。这些人大都能够通过雄辩来传布自己的学说,并且饱享了厚禄
官。到残暴的秦始皇焚烧书籍,几有一网打尽之势,可是《诸
》并未受到其害。后来汉成帝重视古书,命令刘向整理校勘,于是写成《七略》,记载各
有价值的书籍,九
学派的杰作都被搜集;到书目编成时,共有一百八十多家了。魏晋以后,有时仍然有人写作
书,其中夹杂一些不可信的言论,也记录了一些琐言碎语;如果把这些依类收集起来,也得要装满几大车了。但是著作虽然堆积得很多,其主要的情况还是容易掌握的。无论它们阐述
理或议论政事,都是从经书发展下来的;其中内容纯正的,便符合于经书的规则;内容杂
的,便违背经书的法度。《礼记》中的《月令》,是采用《吕氏
秋》的《十二纪》;而《礼记-三年问》的内容,也写
了《荀
》中的《礼论》。这些都是内容纯正的例
。至于商汤问夏革,夏革说黄帝能听到蚊
的
上有小虫发
像打雷一样的声音;惠施推荐
晋人对梁惠王说,在蜗
角上曾发生过一场战死数万的大仗;《列
-汤问》中有愚公移山和龙伯国
人跨海的奇谈;《淮南
-天文训》中有共工碰得天倾地斜的怪说:这些都是内容杂
的例
。所以一般人都不喜
《诸
》的罗嗦而荒唐。不过商代的《归藏经》里面,也大谈奇怪的事,如说后羿
日、嫦娥奔月之类;商汤时的书尚且如此,何况诸
百家呢!此外,如《商君书》中说有六
害国的虱
,《韩非
》中说有五
害国的蛀虫,这就是反对仁义
德;后来商秧被车裂,韩非被毒死,那不是没有原因的。还有公孙龙的“白
不是
、孤犊没有娘”之类诡辩,话虽说得巧妙,但
理却很笨拙;魏公
牟把公孙龙比作井底之蛙,并不是随便指责他。从前东平王刘宇向汉成帝要求《诸
》和《史记》,成帝不肯给,就因为《史记》里常常讲到军事上的谋略,而《诸
》中又往往杂有怪异的东西。但是,对于博学的人来说,就应该抓住其主要的,要撷(xié斜)取它们的
朵,而咀嚼其果实;抛开错误的
分,而采取正确的意见。细看这些不同的学派,确也是学术界的大观。
总之:士大夫生在世上,应有超人的才德;能够论述一切事,其智慧可认识整个世界。建立品德是隐约难见的,可是懂得了
理就必然能传布。不同的
派走不同的
路,各家的界限是很分明的。
(四)
(三)
考查诸中孟轲、荀况的论述,理论完
而辞句雅正;
仲、晏婴的著作,事实可信而语言简练;列御寇的书,文气宏伟而辞采奇丽;邹衍的议论,构思夸张而辞句有力;墨翟和他的学生随巢的著作,意思明显而语句朴质;尸佼和尉缭的书,学说通达而文辞笨拙;《鹖冠
》议论
长,所以常发
刻的言论;《鬼谷
》说理玄远,常阐述奥妙的意见;
情明显而丰富,是《文
》所独
的优
;辞句简练而
当,《尹文
》掌握到这
要
;《慎
》巧于分析
密的
理;《韩非
》中的譬喻广博而丰富;《吕氏
秋》见识远大而风格周密;《淮南
》多方面
取材料而文辞华丽。这些可说已经包括了诸
百家的
华,也就是他们作品的主要特
。此外还有陆贾的《新语》、贾谊的《新书》、扬雄的《法言》、刘向的《说苑》、王符的《潜夫论》、崔寔的《政论》、仲长统的《昌言》、杜夷的《幽求
》等等。它们有的阐述儒家经典,有的说明政治方略;虽然常用“论”字
书名,但事实上属于诸
。为什么呢?因为广泛阐明各
事
的叫
“
”,只辨别一
理的叫
“论”;它们既然牵涉到各方面的问题,所以应该属于诸
的范围了。在战国以前,上距古代圣人还不算太远,因而能够超越一代地
谈阔论,自成一家。到两汉以后,文风散漫衰落;作者虽然熟悉儒家学说,但常常依傍前人,采用旧说。这就是古代和近世
书的不同。唉!诸
百家本
常常和当时人合不来,而自己的志趣却靠着理论而获得陈述。他们的心怀一方面联系到远古以前,一方面又
付给千载之后。金石会毁灭,难
声名也会消逝吗!
(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