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言辞的理要有一定的次第;组成位置有定的内容叫
“章”,组成次第有定的言辞叫
“句”所谓“章”,就是显明;所谓“句”,就是局限。对言辞的局限,就是联结文字,分别组成句
;使内容显明,就是汇总各个句
,构成完整的意义。章和句的作用虽然各不相同,但二者的联系是很密切的。人们
行写作,是由个别的文字组成句
,再把句
组成章节,然后由章节组成一篇。所以,要全篇光彩,必须各个章节没有
病;要各个章节都明丽,必须所有的句
没有缺
;要所有的句
都优
,必须一切文辞都不
用。由此可见,抓好字句就能写好篇章,懂得章句的基本
理,就有可能写好一切文章了。韵文和散文的写作,篇幅有长有短;分章造句,音节有缓有急:这些要
据不同的情况而临机应变,是没有固定的准则的。一个句
统领若
文字,有待适当地联系,才能起到它的作用;一个章节汇总一定的意义,必须表达一个完整的内容才能成章。在内容的掌握上,要取舍得当,就如回旋的舞蹈,行列有一定的位置;柔丽的歌声,
低有一定的节奏。考查《诗经》的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虽是分章说明意义,但章节和句
在全诗中,和在蚕茧上
丝一样,从开始到结束,都是联系
密而丝毫不
的。开
说的话,就考虑中篇的内容;结束时的话,则是继承前面的旨意;因而能文采
织于外,脉络贯注于内,前后衔接,首尾一
。如果文辞和整
失去联系,就像孤独的旅客没有同伴;叙事违反了正常的次第,就像飘
的游
无
安
。所以,组合句
要避免颠倒,分判章节要
照顺序:这的确是文章情趣的共同要求,散文与韵文都是如此。
(二)
至于改换韵脚,变动音调,是为了调节文章的语气。贾谊和枚乘的辞赋,是两韵一换;刘歆和桓谭的作品,则是一韵到底:这就是各人的好不同了。从前曹
论赋,不满于同韵的重复,而主张善于变换。陆云也说:“四言句的转变,以四句一换为好。”他对用韵的意见,和枚乘、贾谊相同。但两韵一换,声调音韵略嫌急促;如较长的辞赋一韵到底,读起来又会使人
到疲劳。才情昂扬的作者,虽然运思顺畅,怎如折中用韵,不疏不密,可保不
大的
病。
总之,理章节有一定的法度,积字成句却没有常规。每个章节的内容要
合主旨,每个句
的文辞应避免孤立。围绕内容来安排音韵,就能
密结合而相互发扬。在千变万化中离章合句,以尽章句之能事。
(三)
(五)
《诗经》的作者把“兮”字写句内,《楚辞》中用“兮”字,常常在句
之外。查究用“兮”字组成句
,只是为了辅助语气的声音。从舜帝的《南风歌》以来“兮”字的运用已很长久了。曹
讨厌用“兮”字,大概是他认为对作品的内容没有什么益
吧。至于“夫”、“惟”、“盖”、“故”等,是句
开
的发语词;“之”、“而”、“于”、“以”等,是
句中的常用语;“乎”、“哉”、“矣”、“也”等,则是用于句末的老话
。对于说明事理,这些虚词本
似乎没有
意义,但在句
中的作用却是很必要的。
明的作者加以灵活运用,组合成完整的作品,将使若
个句
,靠一虚词的帮助而很好地联系起来。既然虚字还惟恐其不妥,何况所有的章句呢?
至于散文,虽没有固定的句式,但用字有一定的技巧:四字句比较凑但不促迫,六字句虽然较长,但不松散;有时变化为三字句、五字句,是一
随机应变的方法。至于诗
、颂
的一般格式,则以四言句为正格。但《诗经-小雅-祈父》中以“祈父”二字成句,《诗经-周颂-维清》中以“肇禋”二字成句。查二字句的作品开始于黄帝时期,如《弹歌》这个歌谣就是;三字句的作品产生于虞舜时期,传为帝舜所作《元首》歌便是;四字句的作品发展于夏代,传为太康之弟在洛
边所作《五
之歌》就是;五字句的作品
现在周代,《诗经-召南》中《行
》篇就有
分五言句。六字、七字的句
,在《诗经》、《楚辞》中已搀杂
现;整篇文字或七字的作品,到两汉时期才完成。随着发展中内容不断复杂,各
句式就
据不同的情况而更换使用了。
(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