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也是好奇,不知徐世昌到底送来了多少礼物。
…
就在张友堂领着手下将王带来的那上百口大木箱一一登记搬入仓库的时候,在距离官仓不远的直隶总督衙门里,一班风雅之士却正对着一幅大字摇头晃脑,大声赞颂。
“楼小能容膝,檐高老树齐。开轩平北斗,翻觉太行低。妙!实在是妙!”
“前两句可见袁摄政之博大胸襟,后两句又可见袁摄政堪比天高之志向,实在是好诗!”
“听说这诗乃是袁摄政避居租界时所做,其时天下汹汹,或许也只有袁摄政才能看得如此高远,如此明白。”
“那是自然,试问天下可有什么人比袁摄政更明白?行新政,倡立宪,诸般开明举措深得民心,卫邦交,固国本,更得外国公使齐声称颂,如此人间俊杰,岂是那班革命党比得了的?”
“此言在理,此言在理。革命不好,君宪好,改良好。”
…
那幅大字是袁世凯在天津租界所写,现在已装裱起来,挂在直隶总督衙门前院东厢房里,正在赞颂这幅字的却是一帮立宪派代表。
这些立宪派人士是江苏立宪会派到天津的,一来是向袁世凯表表忠心,二来则是为了筹备立宪国会,今日袁世凯打算接见他们,这些人便早早赶到摄政公署,等候袁摄政的召见,其间百无聊赖,一群人聚在博古架前赏玩古董,另一群人则站在那幅字前,东扯西拉。
没等众人议论完那幅字,厢房门上人影一晃,又走进来两人,其中一人是个仆役,另一人却眼熟的很,正是“立宪奇才”杨度。
“皙子,看你风尘仆仆,莫非也是刚到天津?这里还有空位,便坐这里吧。前几日刚从江宁夫子庙弄到只翠玉鼻烟壶,你也来鉴赏鉴赏。
”有人向杨度打招呼。杨度也不客气,走过去与几位熟人见礼,但没等坐下,又一仆役匆匆走来,站在门边朗声喊道:“袁摄政有请杨皙子杨老爷。”
众人颇感诧异,他们已等了半天,袁世凯尚未召见,可杨度刚进门,袁世凯就立即派人来召,这“圣眷”只怕是非同一般。
杨度倒不似旁人那般惊讶,只略微整了整衣冠,接过仆役递过去地一只鸡毛掸子,掸了掸长衫下摆,蹭掉鞋底的泥,向众人告了个罪,便随着那仆役走出东厢,顺着回廊往后院赶去。
袁世凯此刻并不在签押房,而在总督衙门后院地一间小书房里,而且也不是一个人,几名北洋军官正陪侍一旁,端着茶盏坐在凳上有一口没一口的品着,除了这几人之外,还有一个年近四旬的中年男子,身穿正二品的武官朝服,顶戴上的翎管与袁世凯头上那顶一样,也是秃地,此人却不是坐着,而是大剌剌的站在门边,手里还拎着根马鞭,第一个看见杨度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