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解明知白秋君的意思不在于此,但听他如此解释,也算过得去了,心中万分感动,语重心长地道:“贤侄,难得我们是同宗,我为你稍为尽点力,心里很高兴,但愿你能不负我们几个人的期望,好自为之,给姓郭的子弟争一番光荣,现在你下去吧,去帮帮你师母的忙,卫将军是个饕餮名家,你师母一定会精心表演一番,可别累着她。”
郭祥恭声道:“是,侄儿当永记大伯的教训。”
说完到后面去了,窈娘从郭解的眼神中,知道郭大娘子也一定悄悄地来了,等在后面要跟儿子多聚聚,所以也告罪离座向后面去了,席上三个人边饮边谈,郭解始终以茶代酒相陪,也很少开口,让白秋君多事发挥。
白秋君在这个机会上也不再藏拙,他将自己几年来埋首书中所钻研的学问,加上他自己精辟的见解,侃侃而谈,听得卫青十分钦仰,执礼极恭,宾主之间也更合洽了。
卫青在白家只住了一宿,第二天,他的侍从就从县衙中驱车来迎,为了尊重白秋君的要求并没有让轵城的公人们前来摆列仪仗相送,三辆轻车,载着白氏夫妇与郭祥走了。
他们去到京师以后,经常有消息传来,更名郭子兴的郭祥在京师练军极有成就,已实领骁骑将军实衔,这个固然是卫青的一力保荐,但汉武帝亲临校阅时,对伐边大军的军容严整,也非常高兴,特地颁领赐升的。
郭解得到了这个消息,心中高兴万分,可是,他没有了白秋君在旁为他规劝与暗中镇压门人的行为,使他的游侠事业越干越大,竟而形成了一股令人侧目的势力。
而且轵城的县掾杨武,因为几次干求郭解向卫青活动而图迁升都遭了拒绝,心中存有怨愤万分。
刚好皇帝为了要用兵匈奴,而飞将军李广用兵失利,必须另遣大军以援,为了充实军需,下诏迁天下豪富之家于茂陵,以便没收其财富,杨武为了郭解在轵城的势力太大,心存檩惧,竟把郭解的名字也报了上去。
卫青看见这个名单,在朝廷上直奏武帝,说郭解家无恒产,不过是几亩薄田,根本不算是富人,恳求免迁。
卫青是当朝的红人,有奏必准,这一次却碰了个钉子,因为郭解的名声太大了,汉武帝指斥道:“郭解为一介平民而名动公卿,轵城几乎全成了他的天下,这种刁民,一定要迁来茂陵严加管束不可,本朝高祖皇帝,也是以平民而有天下的,初起之时,还没有他这种声势。”
卫青一听皇帝的语气不对,不敢再申辩了,回来告诉了白秋君,经过白秋君的分析,不禁深深为郭解忧虑了。
杨武的奏报中一定对郭解作了不实的喧染,而汉武帝的语气分明是怕郭解造反,迁居之令只是一个借口,实际只恐怕是要将郭解送到茂陵而加以杀害。
谋逆为当朝之大忌,卫青也无法翼护他,只有悄悄地找人通知郭解,叫他远走以避祸。
迁移之令到达轵城,杨武竟派遣了全城的兵马,将郭姓的子弟当犯人般的看管起来,押解到茂陵去。
沿途对郭家人百般苛虐,郭解都忍了下来,那时正值暑夏,天气酷热,杨武自己骑着马,带了几十名亲兵,整整押着他们走了一天的路都不准休息,一直到达一条河边,杨武才令大家休息一下。
大家都是焦渴异常,纷纷到河边去掬水来喝,郭解也舀了一勺水,刚送到嘴边,忽然飞来一鞭,把手中的木杓击翻了,郭解抬头一看,发鞭的正是杨武,他脸上带着残酷的笑意道:
“郭解,你是练过高深武功的人,听说几天不喝水也耐得住,本官想看看你的耐性有多长。”
郭解深沉地望了他一眼,一言不发,杨武道:“把水杓拾起来,本官的马渴了,替我喂喂马。”
郭解忍不住道:“杨武!郭某受旨避居,可没有犯法,你欺人可以,却不能过份。”
杨武哈哈大笑道:“朝廷要迁的是富户,你够得上富户的资格吗?既然你不是富户,为什么要你迁移呢,你自己心里明白,你说你没有犯法,只怕到了那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