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新(短)域名:xiguashuwu.com
未完成的作品――《国画》的前途后路
/s/blog_
an:偶然在网上发现这篇文章,几年前写的。文中涉及到对拙作《国画》的评价,提chu了中肯的批评。贴chu来,供有兴趣的朋友一阅。文章没有署名,有知dao的朋友请告诉我。在此向作者致谢!有朋友在评论里生气,说了些激愤的话,大可不必。这是网友的文章,他说说自己想说的话而已。(这是王跃文老师加的an语)
中国现代文学起源于清末,在形式上以小说的兴起为标志。历经了一百多年发展中国现当代文学,不断在反叛与反叛之反叛中徘徊前进。在小说方面无论jing1神内he还是技术思维的发展过程,实际上就是被一个西方文艺及其理论渐进的过程。不难发现,在此影响下的小说试验与反叛最终导致了文本本shen的文化意义大于文学意义这一普遍现象。本文以小说《国画》为点,通过对其现代xing及其缺失的分析,衍she1涉及与之相近相关作品,试图寻找中国小说多元发展的走向之一。
一、谴责小说的liu变中国文学长久以来自觉承担着超越文学范围的使命与负担。作为十九、二十世纪之jiao“舆论界之骄子”的梁启超发现新大陆似的发现了小说这一治世良药,他不无自信地说:“yu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1,极力倡导寄托“政治之议论”的“政治小说”此风气一开,天生ju有mei刺禀赋和文以载daojing1神的中国文人,在内忧外患的历史背景下纷纷cao2持起了小说这一原本并不熟练的工ju,尽情挥洒救国热情。“不论是救亡还是启蒙,文学在(近现代)中国作家的心目中从来都是‘有用’,文学有它沉重的负担。原本要让人轻松和休息的文学,因为这一责无旁贷和义务反顾的超常负担而变得沉重起来”2。在“有用”这一指导思想下,连《茶hua女》、《福尔mo斯探案记》这样的西方通俗读wu,在翻译引进之后,也带有qiang烈的教化功能。由此,中国现代小说自萌芽起,就在负载现代史和追求现代xing这两大主题中发展和完善。
于此时兴起的“谴责小说”直接继承了《儒林外史》的jing1神与技术“揭发伏藏,显其弊恶”3,以《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等篇为最高成就。胡适认为,清末的社会小说(即鲁迅所谓“谴责小说”)绝大都是学《儒林外史》。而“19世纪晚期的中国社会要比吴敬梓这bu著名小说所描绘的18世纪世界的危机更为shen重。因此,除了在形式和内容上的明显相似之外,清末小说中还chu现了一zhong更令人震颤难忍的峻急音调和一zhong更为忧郁的大难临tou之gan”4。这zhong沉重gan的营造本shen取得了一定艺术成就。然而,由于缺少技术革新和现代dao德理想的支持“谴责小说”逐渐沦为揭人**、漫骂攻击、相互影she1的“黑幕小说”,最终liu于下品直至消亡。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国在改革开放的良好形式下,在经济建设取得可喜成就同时也随之产生了一系列尖锐的社会矛盾,许多以暴lou、反思社会现象以及制度的作品应运而生。此类文学作品的共同特点主要有以下三点:1、多以当代转型期的变革社会为叙事背景2、多围绕社会改革所带来的负面效应编织故事3、故事人wu多有正邪分野。我们仿佛看到了近一个世纪以前到达鼎盛的文学样式重新活跃起来。九十年代中国文学整ti呈现宏大叙事转向个人化叙事、社会关注转向个ti关注的走向,但是“忧患是它(中国文学)永久的主题”5。“中国作家把中国的困境看作是中国所独有而其他国家所不ju备的”6。中国作家特有的使命gan和责任gan在历史与民族环境的cui化下,必将继续延续和发展谴责小说这一特殊的文学样式。它的特殊xingti现在两层han义,第一,基于热切的社会关注,对现世层面倾注了过多热情,束缚了作品的艺术想象力,使作品难于真正进入对永恒的、世界的命题层面;第二,也正是因为建立在良知与责任之上的qiang烈的社会关注,使得作品充满忧患意识,真挚而沉重。其中代表作品,陈放作品如《天怒》、《都市危情》,始于暴lou终于暴lou,缺乏艺术meigan和shen层思考;周梅森作品如《省委书记》,在主旋律的基调下很难作惊人之笔;被改编成电视剧红极一时的陆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