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老板一边喝着鱼汤一边慢条斯理地说:“那卖站票吧,最后一排地。”
小伙计挠着头问:“这个卖多少张呢马老板想了想:“五十张应该差不多了吧。”
小伙计走了,秦玉楼笑着说:“最后一排站五十个人,亏你也敢说出口,那人家不挤**干了。”
马老板说:“你放心,说是最后一排,到时候他们肯定会见缝插针挤到前面去,走廊里再加凳,边边角角总还是有的,他们自己会想办法地。”
秦玉楼和戏班弟子们彻底无语了。
当晚的演出,可以说很成功,非常成功。为了配合观众的欣赏水平,他们上了一台普及度最高,很时行很讨巧的戏:《裴少俊墙头马上》。观众果然反响热烈,尤其秀儿又擅于调动现场情绪,在演出中会适时添加一些东西与观众交流。
秀儿发现,下面的观众比大都的更喜欢这些。大都有许多很专业的老戏迷,他们甚至自己就会哼唱绝大部分戏文,所以他看戏的时候挑剔的是你的唱腔是否字正腔圆,你的动作是否到位,是否从容洒落如行云流水。他们完全投入到戏本身的情景里面去了,倒不是那么在乎额外的花絮。下面的观众没那么“专业”听戏的耳朵没那么“毒”你哪怕唱错了一句两句他们也听不出来。耳朵的要求没那么高,眼睛的要求就会高些,你如果一直咿咿呀呀地唱,他们可能会觉得闷,这种时候,插科打诨的小动作就派上用场了。
戏演完后,有人在下面喊着问:“什么时候演《拜月亭》啊?”
“这个…”秀儿尴尬地望了望后台的方向。秦玉楼在这里预备演三天,安排的三场戏中却并没有十一的《拜月亭》。秦玉楼大概觉得这戏太新了,虽然在大都演火了,但下面的人未必知道,还不如演那些成名已久的戏文保险一些。
没想到,这里的人最感兴趣的,居然也是这部戏。
这时秦玉楼从后台走出来说:“谢谢各位老少爷们儿捧场,秦某感激不尽。明天演《玉清庵错送鸳鸯被》,后天演《关云长千里走单骑》,大后天就演《闺怨佳人拜月亭》。老少爷们儿还想看什么尽管说,秦某一定满足。”
“真的呀,我想看《冻苏秦衣锦还乡》。”
“我想看《包待制智勘后庭花》。”
秦玉楼一一答应着:“好好好,那就一部一部接着演,直到老少爷们儿看腻了,把我们一顿板子扫帚赶出通州为止。”
“怎么会赶走呢,你们要留多久就留多久,最好是留下来不走了。”
“是啊是啊,昨天还听谁说,你们把名角都留在大都了,这回来的都是不入流的。可我今日看戏,明明演得很好嘛,可见谣言是信不得的。”
秀儿和出演丫环的解语花互相看了一眼,谣言流传的速度太惊人了!一夜之间,她们的几句玩笑话已经传得满城皆知了。看来以后哪怕躺在床上卧谈也要小心点,真真正正的隔墙有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