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一失踪(3/7)

下淌着,嘴里还嘶声叫着什么。不知怎么搞的,他并没有扣动板机,枪却响了,肖云一头栽倒下去,鲜红的血花飞迸四散,飞入了他的眼睛,眼前顿时是一片红色的世界。他悔之不及地痛呼起来:“不--不--”不顾一切地扑上去,嘴里还狼嚎般叫着:“肖云,我爱你呀…”

他从梦中醒来,发现自己象野兽一样抱着枕头在呜咽,眼泪水一样流淌,心还在隐隐作痛。那颗射向妻子的子弹好象射进了自己的胸膛。

这是怎么了?

他忽然有点理解了赵刚的心情。

他再也睡不着,慢慢坐起来,用枕巾擦去满脸的泪水,怔怔地坐在床上很久。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是那个逃犯的影响,还是潜意识的流露?清醒过来后,他深感庆幸,庆幸这是个梦,而不是真的。

可是,如果是真的该怎么办?你将如何面对这一切?你能不能象梦中那样,走上赵刚的道路…

就在那一刻,志诚终于明白了,自己离不开她,不能失去她,他要立刻和她说话,要尽快见到她。

然而,当他拨打她的手机后,话筒中回应的还是:“您拨打的手机已经关机或不在服务区内”

他感到有些反常,因为,她的手机平时总是开着的。

他实在忍不住,又拨通了报社的电话,可是,一个快言快语的女声回答说:“肖云?她下去采访了,没在报社!”

志诚急急追问:“她去了哪里,请问什么时候能回来?”

回答:“她去乌岭煤矿了。什么时候回来我可说不准,按理该回来了…请问你是谁呀?”

不知出于什么心理,志诚没有报真实身份,而自称是她的同学,从外地来,要见她。又问她外出是一个人还是和别人在一起。女声回答:“我不清楚,好象就她一个人。”接着又自言自语地说:“真有点奇怪,怎么大过节的还没回来…”

就在这时,志诚不知怎么从嘴里溜出一句:“请问,张大明记者在吗?”

“张大明…没有,他也外出没回来…哎,你到底找谁呀?你是谁呀…”

志诚没有回答,无力地把话筒放下。

难道,梦应验了?

3

张大明是报社的金牌记者。不但在本市、就是在全省甚至在全国也有一定名气。他文章写得不多,可多是大稿,每发表一篇都引起较大社会反响。曾经读过他的文章,大胆深刻,才华横溢。去年,市里一个大型工程发生腐败问题,牵扯到市领导,他写了一份长篇报道,不但揭开了整个工程的腐败内幕,还揭示了产生腐败的原因,在社会上产生很大轰动。后来听肖云说,他因此受到内部批评,连报社的领导都受到株连。可他不为所动,该怎么写还怎么写。肖云对他非常佩服,回到家中也总是张大明长张大明短的,崇敬之情溢于言表。

志诚不是个小肚鸡肠的人,但是,看到妻子对另一个男人这种态度,心里还是难免酸溜溜的。开始,他确实没往别处想,直到近一个时期与她发生隔阂,矛盾加剧,一种危机感才在心中油然而生。

矛盾是怎么发生的了?好象是从今年开始,或者是从去年…是不知不觉,从一点一滴小事开始的。认真分析,矛盾的产生主要和他们各自的职业有关。一个记者,一个刑警,还都是很有事业心的人。结婚后,她先是约法三章,五年内不要孩子。说记者这种职业太忙,她要趁年轻干一番事业,身为刑警的他何尝不是这么想。于是二人一拍即合,达成了协议。可后来才发现,这种“事业心”渐渐伤害到双方的感情。家里经常发生这样的情形:有时双双外出,有时,你外出归来我又走了,甚至多日难得见上一面。他们对此都有意见,都认为是对方的责任。他希望她改行当编辑,觉得这个工作相对稳定一些,她不同意,反而要求他改变警种,或者当治安警或者到政工办公室等部门,也理所当然地遭到他的拒绝。为此,他们还爆发过几次冲突,问题不但没解决,感情还受到影响。有一次吵得厉害的时候,他居然说出“各走各的路”的话。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张大明的名字出现在他们中间。她非但对他的文采崇敬不已,还常常拿他来与志诚比较,有一次吵架时居然讽刺起他没文化,使他实在难以忍受。的确,他只是警校毕业,正式学历仅是个中专,大学文凭是后来通过函授弄的,写文章更不是他的长项。可她的话极大地伤害了他的自尊。有一次,她又说起同样的话,他忍不住大吼起来:“是,我没文化,张大明文化高,大记者,你找他去吧,他正好需要一个后补老婆,你去填这个空缺吧!”

当时,她气得流泪了。他有些后悔,可没表现出来。从那以后,她在家中不再提张大明的名字,他的耳朵也清静了。然而,心却沉重起来。因为他感觉到,她是有意回避这个名字,而且,在回避的同时,对自己也明显地疏远了。他进而痛楚地发现,他和她之间陷入一种冷战状态。在追捕赵刚出发前,冷战又演变成热战,他和她再次发生激烈的冲突,冲突的起因又和张大明有关。

本来,感情在那天是有好转可能的。经过一段时间的冷战,志诚深感心灵受到的伤害,也实在过够了冰冷而灰暗的日子,经过认真思考,觉得那样下去无论对自己还是对她都不好,决定认真地和她谈一谈,尽量恢复往日的宁静与亲密,并把改善关系的契机选在她的生日。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