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一九年八月二日,鲁迅。
所以我以为这剧本也很可以医许多中国旧思想上的痼疾,因此也很有翻成中文的意义。
〔4〕孙伏园(1894—1966)原名福源,浙江绍兴人,鲁迅任绍兴师范学校校长时的学生。后在北京大学毕业,曾参加新社和语丝社,先后任《晨报副刊》和《京报副刊》编辑。著有《伏园游记》、《鲁迅先生二三事》等。
〔6〕《新村杂》一九一八年冬,武者小路实笃在日本
崎县日向地区创建新村,实行“耕读主义”时所写的文章。
昨天下午,孙伏园〔4〕对我说“可以东西。”我说“文章是
不
了。《一个青年的梦》却很可以翻译。但当这时候,不很相宜,两面正在
恶〔5〕,怕未必有人
兴看。”晚上
了灯,看见书脊上的金字,想起日间的话,忽然对于自己的
有
怀疑,觉得恐怖,觉得羞耻。人不该这样
,——我便动手翻译了。
怀疑,很觉得恐怖。我想如果中国有战前的德意志一半,不知国民
是怎么一
颜
。现在是世界上
名的弱国,南北却还没有议和,〔3〕打仗比欧战更长久。
一九一九年一月双方各派代表在上海议和,因段祺瑞的阻挠,和谈破裂。
全剧的宗旨,自序已经表明,是在反对战争,不必译者再说了。但我虑到几位读者,或以为日本是好战的国度,那国民才该熟读这书,中国又何须有此呢?我的私见,却很不然:中国人自己诚然不善于战争,却并没有诅咒战争;自己诚然不愿战,却并未同情于不愿
战的他人;虽然想到自己,却并没有想到他人的自己。譬如现在论及日本并吞朝鲜的事〔1〕,每每有“朝鲜本我藩属”这一类话,只要听这
气,也足够教人害怕了。
迅。
全本共有四幕,第三幕又分三场,全用一个青年作为线索。但四幕之内,无论那一幕那一场又各各自有首尾,能独立了也成一个完全的作品:所以分看合看,都无所不可的。
但书里的话,我自然也有意见不同的地方,现在都不细说了,让各人各用自己的意思去想罢。
〔1〕本篇及下篇《译者序二》连同剧本第一幕的译文,最初同时发表于一九二○年一月《新青年》月刊第七卷第二号,未收单行本。
现在还没有多人大叫,半夜里上了楼撞一通警钟。日本却早有人叫了。他们总之幸福。
〔5〕两面正在恶两面,指中日双方。一九一九年一月在
黎和会上,中国要求取消日本
加于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及各
特权,遭到否决,致引起中国人民的愤怒。
译者序二
〔2〕周起明即周作人(1885—1967),又作启明、起孟,鲁迅的二弟。抗日战争时期堕落为汉。他在《新青年》第四卷第五号(一九一八年五月)曾发表《读武者小路君作〈一个青年的梦〉》一文,下面的“人人都是人类的相待,不是国家的相待…”几句,即引自该文。
武者小路氏《新村杂》〔6〕说“家里有火的人呵,不要将火在隐僻
搁着,放在我们能见的地方,并且通知说,这里也有你们的兄弟。”他们在大风雨中,擎
了火把,我却想用黑幔去遮盖他,在睡着的人的面前讨好么?
十一月二十四日
但中国也仿佛很有许多人觉悟了。我却依然恐怖,生怕是旧式的觉悟,将来仍然免不了落后。
〔3〕南北却还没有议和南北,指南方军政府与北洋政府。一九一七年皖系军阀段祺瑞解散国会,驱走总统黎元洪。孙中山在广州召开国会非常会议,组织护法军军政府,由此现南北两个对立的政权。
我译这剧本,从八月初开手,逐日的登在《国民公报》上面;到十月念五日,《国民公报》忽然被禁止版了,这剧本正当第三幕第二场两个军使谈话的中途。现在因为《新青年》记者的希望,再将译本校正一遍,载在这杂志上。
〔1〕日本并吞朝鲜的事指一九一○年八月日本帝国主义迫朝鲜政府签订《日韩合并条约》,使朝鲜沦为它的
民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