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作品和作家,实证分析仍然是有用的,应该充分注意作家的生平和传记,何况一位女作家尤其经常受到批评家、记者对这方面的盘查。阅读这些作品时不难看这方面的
迹象,如在《阿兰·万恩斯坦》等文中。但是,这里要请读者对《永隆》与《拉辛森林》这两篇给以注意。前一篇提到在几
小说中都曾
现的一个人
安娜-玛丽·斯特雷特,据说这个女人在作家极为幼小时即“像是宗教信仰”那样昭示
一
知识,是有关生命的“一瞬间”的,还有待发明一个词语来指明“人们清楚知
却不理解的那样一
应该理解的事”这件事似乎已经构成了这位作家作品中的一个母题。后一篇,即《拉辛森林》中所说的神奇“在写作中,也须多方设法寻觅神奇”就是拉辛悲剧关于生存状态中呈现
来的那
悲剧
的神奇。这是人与
质生活、世界的关系的一
隐喻
说明。所有这一切都有助于人们追索作家写的许多故事的
心所在。归
到底,《
质生活》这本书主要还是谈写作的问题。
而且渊远长。《话语的
速公路》中又专门讲这个问题,说话语在这里每一个题目下无所不至同时又仅仅通向一个地
;《戏剧》中也说:“效果
自文本的独特显现,
自
度,
于血
”作者希望有一
新的戏剧,是供阅读的。作者说《
质生活》这本书也是供阅读的。因为书不是“创作”
来的,而是由话语组成的,说给对方听的,不是经过修辞术
作的语言组合,而是说给你听,说话人
临现场。所以戏剧用小说方式写,小说本
也是戏剧。1974年发表的《说话的女人》,就是作者和另一个女人扎维埃·戈
对话的记录,谈的是文学、社会、女人等等;1977年在电影剧本《卡车》之后附有米歇尔·波尔特夫人长篇对话;1977年与同一位米歇尔·波尔特夫人合作写成谈话录《玛格丽特·杜拉笔下的地
》;还有在这里多次提到的《80年夏》也是一
谈话,或者叫
独语;这一切表明,这里人们看到的这些随笔类文字是作者一直有意要写的一
文
,这
文
贯穿在作者的戏剧、小说、电影剧本之中。文
这一用语用在这里实在也很勉
。《(夜船)中的音响》中说:是声音形成各
事
,形成为
望和
情。声音比
所在的现场呈现
来的更为丰富。那就是人的,人的顾盼,微笑。一封真正的书信也可以摄魂
魄,因为这是说
来的,以说
的声音写成的…话语应该说也是一
生命现象,也与历史不可分,是写作的实
,写作方式就是富于生机的文学。文
学、风格学之类已不能限制或规范文学写作,文学当然不排除隐喻或词藻、修辞之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