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宗月大师。
(1939年,)有一天他正给一位圆寂了的和尚念经,他忽然闭上了,就坐化了。火葬后,人们在他的
上发现许多舍利。
没有他,我也许一辈也不会
学读书。没有他,我也许永远想不起帮助别人有什么乐趣与意义。他是不是真的成了佛?我不知
。但是,我的确相信他的居心与苦行是与佛极相近似的。我在
神上
质上都受过他的好
,现在我的确愿意他真的成了佛,并且盼望他以佛心引领我向善,正像在三十五年前,他拉着我去
私塾那样!
我好像没走就又到了家,母亲正对着一枝红烛坐着呢。她的泪不轻易落,她又慈善又刚。见我回来了,她脸上有了笑容,拿
一个细草纸包儿来:“给你买的杂拌儿,刚才一忙,也忘了给你。”母
好像有千言万语,只是没
神说。早早的就睡了。母亲也没
神。
当我在小学毕了业的时候,亲友一致的愿意我去学手艺,好帮助母亲。我晓得我应当去找饭吃,以减轻母亲的勤劳困苦。可是,我也愿意升学,考了祖家街的第三中学,在“三中”没有好久,我偷偷的考
了师范学校——制服,饮
,书籍,宿
,都由学校供给。只有这样,我才敢对母亲说升学的话。
学,要
十圆的保证金。这是一笔
款!母亲作了半个月的难,把这
款筹到,而后
泪把我送
门去。她不辞劳苦,只要儿
有
息。当我由师范毕业,而被派为小学校校长,母亲与我都一夜不曾合
。我只说了句:“以后,您可以歇一歇了!”她的回答只有一串串的
泪。我
学之后,三
结了婚。母亲对儿女是都一样疼
的,但是假若她也有
偏
的话,她应当偏
三
,因为自父亲死后,家中一切的事情都是母亲和三
共同撑持的。三
是母亲的右手。但是母亲知
这右手必须割去,她不能为自己的便利而耽误了女儿的青
。当
轿来到我们的破门外的时候,母亲的手就和冰一样的凉,脸上没有血
——那是
历四月,天气很
。大家都怕她
过去。可是,她挣扎着,咬着嘴
,手扶着门框,看
轿徐徐的走去。不久,姑母死了。三
已
嫁,哥哥不在家,我又住学校,家中只剩母亲自己。她还须自晓至晚的
作,可是终日没人和她说一句话。
家以后,他不久就作了一座大寺的方丈。可是没有好久就被驱逐
来。他是要作真和尚,所以他不惜变卖庙产去救济苦人。庙里不要这
方丈。一般的说,方丈的责任是要扩充庙产,而不是救苦救难的。离开大寺,他到一座没有任何产业的庙里作方丈。他自己既没有钱,还须天天为僧众们找到斋吃。同时,他还举办粥厂等等慈善事业。他穷,他忙,他每日只
一顿简单的素餐,可是他的笑声还是那么洪亮。他的庙里不应佛事,赶到有人来请,他便领着僧众给人家去念真经,不要报酬。他整天不在庙里,但是他并没忘了修持;他持戒越来越严,对经义也
有所获。他白天在各
筹钱办事,晚间在小室里作功夫。谁见到这位破和尚也不会想到他曾是个在金
里长起来的阔大爷。
新年最闹,也最没劲,我对它老是冷淡的。自从一记事儿起,家中就似乎很穷。爆竹总是听别人放,我们自己是静寂无哗。记得最真的是家中一张“王羲之换鹅”图。每逢除夕,母亲必把它从个神秘的地方找
来,挂在堂屋里。我在四
多钟回到家中,母亲并没有把“王羲之”找
来。吃过晚饭,我不能不告诉母亲了——我还得回校。她愣了半天,没说什么。我慢慢的走
去,她跟着走到街门。摸着袋中的几个铜
,我不知
走了多少时候,才走到了学校。路上必是很
闹,可是我并没看见,我似乎失了
觉。到了学校,学监先生正在学监室门
站着。他先问我:“回来了?”我行了个礼。他
了
,笑着叫了我一声:“你还回去吧。”这一笑,永远印在我心中。假如我将来死后能
天堂,我必把这一笑带给上帝去看。
中学的时期①是最忧郁的,四五个新年中只记得一个,最凄凉的一个。那是一次改用
历,旧历的除夕必须回学校去,不准请假。姑母刚死两个多月,她和我们同住了三十年的样
。她有时候很厉害,但大
上说,她很
我。哥哥当差,不能回来。家中只剩母亲一人——
①老舍小学毕业后先考祖家街市立第三中学。半年后因经济困难退学。后来才考
费少的北京师范学校。
使我念念不忘的是方唯一先生①。方先生的字与文造诣都极,我十六七岁练习古文旧诗受益于他老先生者最大。在五四运动以前,我虽然很年轻,可是我的散文是学桐城派,我的诗是学陆放翁与吴梅村。他给我一副对
。这一副对
是他临死以前给我写的,用笔运墨之妙,可以算他老人家的杰作。在抗战前,无论我在哪里住家,我总把它悬在最显
的地方。我还记得它的文字:“四世传经是谓通德,一门训善惟以永年。”——
①方唯一(1914—1917),名还。北京师范校长。时有江南文坛匠之誉。三十年代初逝世。他待老舍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