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2(B)是曹頫在修改“第二稿”,获得“第三稿”时,他一面修改正文,一面写一些眉批。《庚辰本》第八册既证明了“双行夹批”是曹雪芹在创作《石
记》的过
图2《庚辰本》第73回(A)和第77回(B)
笔者考证这一结论的实证,就是今本《庚辰本》第八册,和
分《杨藏本》的手稿。请查阅《庚辰本》第八册,就可以看
,所有双行夹批是曹雪芹一人所写。笔者曾经查明[4]:《庚辰本》的成书过程中,一共
行了三次大的修改,形成4个稿本,即“三改四稿”:
“乾隆二十一年五月初七曰对清。缺中秋诗,俟雪芹。”
(A)(B)
在第八册手稿上,可以看:曹雪芹是在“第二稿”上,就完成了每个回目的双行夹批创作。图2(A)是今本第八册第73回的修改稿。它属于“第三稿”,由曹頫修改;其底本就是“第二稿”清楚地证实:在“第二稿”中,曹雪芹已经写
相应的双行夹批。今本《庚辰本》第八册的大量事实充分证实:“双行夹批”已经书写在“第二稿”上。如果真如周先生所说,是史湘云写
的脂批,那么她何时将脂批写
“第二稿”的正文里?整个《石
记》还在创作过程中,试问:非作者的史湘云怎么能够写
它们的批语呢?
三、《石记》的脂批基本上是曹雪芹一人所写
第三稿:由曹頫对“第二稿”第二次大修改,产生“第三修改稿”,未誊清。这就是今本《庚辰本》的第八册中的手稿,以及《杨藏本》中第24~29、35、39、70回的未誊清修改稿。
第一稿:它是曹雪芹在曹頫创作的《风月宝鉴》书稿中,他写作的新内容《石
记》,并对这个大混合文稿分
章回,编制
120回目录,从而形成的新书稿。
第二稿:曹雪芹对划分120回的书稿
行第一次全面的大修改(首先
行到第81回),并写
这些回目的双行夹批。由曹雪芹和曹天佑的妻
抄写
所修改的“誊清稿”,它便成为第一次大修改后的第二稿。第74回末的上述曹雪芹写
的一条“记事”,就是写在“第一稿”的修改稿上,由天佑妻抄写在“第二稿”的“誊清稿”上[9]。
照曹雪芹未
售《石
记》以前,家境贫寒“举家
粥酒常赊”“一病无医竟负君”(敦诚的诗)的困窘情况,绝对不可能请人抄写《石
记》的手稿。担任誊清工作的只有曹雪芹和曹天佑等人的妻
。从所写的字迹看,第八册的誊清工作是曹天佑等的妻
,而其余7册则是由曹雪芹的妻
担任。在《杨藏本》中留下了她大量抄写的手稿。虽然字写的比第八册好些,但
笔字的功力仍旧不
,反映
她的文化
准很平常,岂能与史湘云相比。由于网站无法印
她俩的字迹照片(如图1),只能
述:大约过去中学生的
平。正因为文化不
,以致在她的誊清文稿中,
现一些生
晦涩、不知何意的文字,成了“有字天书”;例如将“天
将晚了”误抄成“天也将饭时了”[6];把“錾”誊写成“斩金”[7];而史湘云的文学修养,与林黛玉接近。在第50回,众
妹争联即景诗时,史湘云独自斗宝钗、宝琴和黛玉三人就是证明;因此可以肯定:曹雪芹的妻
不是史湘云,《杨藏本》的大量誊清稿就是实证!
(A)(B)
第四稿:由曹雪芹担任对“第三稿”的誊清,与此同时行第三次大修改。他一面修改,一面誊清,得到的是“再改动誊清稿”此稿属于“第四稿”,它们是今本《丙
本》(庚)中第1~7册中的全
书稿,专门供送审使用,简称“送审本”
拙文[5]考证:在《杨藏本》中,也有今本《庚辰本》第1至7册正式文本的生成稿。例如《杨藏本》第24~29、35、39、70等回目就是产生今本《庚辰本》相应回目的原始手稿,与第八册一个
质。但是,担任誊清人的字比第八册“好”不少,而且错抄的地方比第八册“少”很多,尤其是错抄句、漏抄句、重复抄句显著少。《杨藏本》的“前80回”的誊清稿基本上都是她一人的笔迹。
图1《庚辰本》第71回(A)和《杨藏本》第6回(B)
誊清“第八册”手稿的人,不仅笔字写的不好,而且错误很多,连句
都抄漏、抄错和多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