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话明明是将读者引到“曹家”,令读者觉得《红楼梦》是在写曹家这个生活原型。这是不容置疑是事实,而且所有《红楼梦》版本,都这样写,这不是已经铁板钉钉了吗?如果生活原型不是曹家,而是洪家,为什么作者洪昇要赵嬷嬷这么说,为何她不说“高士奇”在“杭州”接驾?为什么不把矛头引向他“洪家”,却偏偏引向“曹家”呢?为何不写成下列的话:
赵嬷嬷说:“如今还有在杭州的高家,嗳哟,好势派!”
既不写“高家”,又不写“洪家”,偏偏不厌其烦地写“甄家”和“曹家”“荣国府”和“宁国府”;难道作者洪昇傻呐,犯糊涂啦?就像土先生写文章和著作时哪样!
真是令人费解:如此明摆着的事实,如此明确的问题,土先生居然还要东拉西扯,洋洋大篇;为了莫须有的“洪昇著作权”出版了260余万字的著书,令土先生大发“土财”,真是我国文学界和出版界的旷古奇闻!
四、《红楼梦》的故事到底发生在哪个朝代
胡适说是乾隆皇朝,土先生说错了,是康熙皇朝;到底谁对呢?应该由《红楼梦》的实际情况来裁判,而不能脱离《红楼梦》的实际描写,哇哇地乱说一气。从以下三点,清楚的表明:《红楼梦》的故事发生在乾隆,而不是康熙年间。
(1)第16回相应部分的写道:
赵嬷嬷道:“嗳哟!那可是干载难逢的!那时候我才记事儿。咱们贾府正在姑苏扬州,带监造海船,修理海塘,只预备接驾一次,把银子花的象淌海水似的!”
赵嬷嬷道,她“记事儿”见过贾家接过一次“康熙南巡”;多算点,赵嬷嬷在十岁“记事儿”她有两个成年的儿子,并把贾琏奶大。当派人到南方办货迎接元春回贾府省亲时,她到贾琏家,凤姐道:"妈妈很嚼不动那个,倒没的硌了他的牙。"因向平儿道:"早起我说那一碗火腿炖肘子很烂,正好给妈妈吃,你怎么不拿了去,赶着叫他们热来?"
这说明赵嬷嬷的年龄在60岁以上,去掉十岁,赵嬷嬷看到贾府接驾的时间已经是50年以前的事了。这样一来。就可以计算出《红楼梦》描写的故事发生在什么年代。曹府第一次接驾在康熙38(1677)年,第四次在康熙46(1707)年,各加50,分别为1749年和1757年,得出是乾隆14和22年。这就是说,《红楼梦》中写的是乾隆年间的事情,因而与在康熙年间去世的洪昇无关。
(2)按照废太子胤礽逝世的年代估算:
《红楼梦》第13回中,秦可卿死后,需要制作棺材;关于棺木的叙述是:
可巧薛蟠来吊,因见贾珍寻好板,便说:“我们木店里有一副板,说是铁网山上出的,作了棺材,万年不坏的。这还是当年先父带来的,原系忠义亲王老千岁要的,因他坏了事,就不曾用。现在还封在店里,也没有人买得起。
因为“忠义亲王老千岁”“他坏了事”,因而都认为这是指康熙的废太子爱新觉罗?胤礽。他死于雍正三年(1725年)。他的棺木是薛蟠的父亲经办和留下的,因此推算出,大办秦可卿丧事是在乾隆年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