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红楼冤四(3/4)

抄”,而是靠曹家经销《石头记》的手抄本商品而流行起来的。

随着《红楼梦》的畅销,曹家发达起来,摆脱了贫困;因为一部《石头记》,可卖20~30两银子,除去雇人抄写费、纸张和税收外,每部至少可以赚银约10~20两。不卖出几万部《红楼梦》,是达不到“一时风行,几于家置一集”的程度。因此,说曹雪芹死前很贫穷的看法不是事实或者是表面现象,不了解真相。由于到庙市出售手抄本商品,这对曹家,曾经是钟鸣鼎食之族,享有翰墨诗书世家之名而言,毕竟是辱没祖宗、不光彩的事情;因而,很可能都是由曹天佑一人出面经办,瞒着亲友。

《石头记》之所以畅销,主要是社会因素。当然,曹雪芹的造诣深的文学水平、细腻的对人物刻画技巧、渊博的知识面等等,对引起人们重视虽然起了一定的作用;但不能像有些红学人士那样,把它鼓吹的太高,因为《红楼梦》的确存在冗长、拖沓、琐碎、枯燥、情节缓慢和不突出等弊病。在《己卯本》第二回末,有人的批语是:“语言太烦,令人不耐。古人云:惜墨如金,此视墨如土。”

可以说,一般人在阅读这部巨著时,都是采一目十行的泛读,选择感兴趣的部分,再细看的方式。很少人从头到尾细读的。如此的读者反应,很难得到社会的广泛重视,使《石头记》实现畅销。

促使《石头记》畅销的社会原因是什么呢?那就是汉人的“反满”思想和情绪,尤其是一股反清复明的势力,借助一切因素来挑起对满清皇朝的不瞒和对抗。实际上,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并不想反抗他曹家的主子满清皇朝,但书中的确流露出不满情绪,认为“官员的兴衰完全取决于皇帝的恶好”例如第106回,对贾府抄家的议论中有:

“人家闹的也多,也没见御史参奏。”

这些、对当政不满的言论被抵触满人的志士,尤其是反清复明人士利用;说《红楼梦》是反映清明两个朝代的斗争,作者是明代人朱建军,曹雪芹是反清复明的先驱等等。导致许多文人和官员想了解内幕;又害怕因借阅此书而被别人牵连,因而私下到庙市去买一部《红楼梦》回家,关起门来过瘾;大呼上当,里面什么反满内容也没有。不少人还不死心,按照流行的《红楼梦解读法》:寻找谐音字,细扣每个词句,咬文嚼字,去影射满清政府。实际上,是阿Q精神的翻版,驱动着《红楼梦》在官员和文人中盛行起来。正是这样一个历史背景,把《红楼梦》急促地推到大家的面前,流传开来。

曹家在开始并未意识到这一点,以为是他们的营销手段高明而促进《石头记》的推广。后来虽然有所耳闻,但都付之一笑,认为朝廷会做出公正的判断。因而,曹雪芹还要好友赵执信和秋谷等在南京以相同的方式发行。曹雪芹在后来还去过南京,了解情况。

也是这股反清的势力,把曹家推向灭顶之灾;正是《红楼梦解读法》迫使满清皇朝不得不铲除他们一家。

曹顒在保定普救寺出家,因他学识渊博、文采好,深受大日方丈的赏识。尽管他已经完全女性化,仍然在寺庙中同上层僧侣活动。当大日方丈病重,眼看要圆寂时,通过他的帮忙,让曹顒到清风庵当上庵主,取名明净师太。庵主中有一名中年尼姑悟尘和两名二十多岁的尼姑。

马三来到保定,掐算曹顒的情况。为了便于到清风庵传授幽灵剑20式,他只好变成50岁左右的妇女。他雇了一辆马车,带曹文宇和银箱,在清风庵门前下车;令车夫把银箱搬到第一进佛殿。

他带曹文宇首先在庵内菩萨前烧香,给庵里捐赠了一锭银子二十两。这种大额捐赠的香客不多,因此,悟尘对他另眼相看。马三问:

“请问,贵庵主明净师太在哪里?老身想见她。”

“她在后院禅房,请随她去。”转脸对旁边的小尼姑道“忘情,带这位老施主去见庵主。”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