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以模仿求解放(2/2)

和使命,他们满怀真挚的理想,去采集民地的生标本,去测量非洲少女的Rx房和中国女人的小脚,去剥下敦煌的画,去运走孟加拉的佛像,去把“民主”和“科学”传销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然而,由模仿而解放毕竟只是一个假设。模仿所有的颠覆业已为文学史和文化史所证明,但颠覆之后是不是解放则未可知。纯粹由模仿构成的文本想必是不存在的,后民文本所有的那些原创的因素往往被后民批评所忽略。博埃默意识到自己的著作本“就带有一帝国的味”他似乎比较乐观看到后民写作的成熟,这不禁使人又凭添了一疑虑:倘若解放本也是模仿的,人类将何逃逸?

民主义相对抗的“民族主义”从一开始就是民主义的副产品。民族主义的思想策略与民主义虽然方向不同,但结构一致。民族主义所张扬的本土历史,族宗教和传统文化,恰恰成为民主义合理、优越的扎实注脚。民族主义的最纲领就是民主义的价值标准赶超民者。如博埃默所说:“从民者那里继承下来的文学程式和文学话语被挪用、转用、调离中心、杂混合。”当欧式的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在东方成为文学的中心类型后,欧洲人放心地撤走了总督和驻军,因为离开民主义的描述世界的方式,东方人已经本找不到第二生存。

民族主义在战后终于发现了自己的两难困境,即越是实现自我便越是迷失自我。最优秀的民族主义学者一般都要以上差别很大的语言,这导致他们拥有两以上的修辞系和思维模式。民族主义作家逐渐采用了民主义的文类范畴,如冒险故事,拯救故事,忏悔故事等。其中的一分作品在民主义的厅堂里获得了席位,如果他们附带有较多的“本土情结”那就会得分更。原型批评和结构主义批评方法的现,并没有改变西方思维模式的中心地位,相反,它使西方模式更信可以通过永恒的自我复制存在下去。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通过现代主义表现来的西方自的变革焦虑,到了战后,却借助民族主义的崛起而涣然冰释。西方现在所面临的真正危机是,作为“他者”而存在的东方正像日益加速绝的生一样急剧萎缩,全世界都将变成西方,如南迪(AshisNandy)所云,西方“到都是,不仅在西方内,而且也在它的外:在结构之中,在思想之中。”西方将会由于失去了整容的镜而不得不自己的风烛残年。

民族主义的历程是充满佯谬和辛酸的。他们终将发现,不论本土化还是世界化,都是一场幻梦。独立与革命,都是一次愉快或痛快的自我丧失。但是民族主义在与民主义同归于尽的过程中,却在最后一刻发现了一抹再生的曙光,那就是民主义毁灭的是真正的自我,而民族主义毁灭的是一个模仿,是一个假我,或者说,毁灭的是一个文本。文本的毁灭只是一世界排列组合方式的毁灭,世界有可能依靠其他的排列组合方式再生。用革命乐观主义的豪言壮语,可以表达为:“被压迫者失去的只是文本,他们得到的将是另一个新世界。”

(本文不仅是一篇书评啊)

或许模仿本便是解放。艺术的本质,人的本质,本来就是模仿。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