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苦海中的孤灯(1/2)

本站新(短)域名:xiguashuwu.com

苦海中的孤灯

——试解废名诗作《十二月十九夜》

废名(冯文炳)的作品,以其chu了名的生涩怪诞,在现代文学园林中独树一帜。就连对他最为推崇的周作人,也认为废名的文章是“第一名的难懂”尤其是他的诗歌,读来简直如同小猴吃he桃,不知从哪里剥pi。但是,任何文学作品都蕴han着作者独特的思维逻辑,只要找到了作者那个独特的思维原点,顺藤摸瓜,那么,天下就只有尚未解开之作,而无绝不可解之诗了。

废名的诗作也是这样,我们通读他的作品,就会发现,他笔下最常chu现的几个意象是:海、镜子、宇宙、树、hua、灯、鱼等。这几个意象在他的诗中并不是作为被直接描绘的对象,而是以固有的特定内涵而成为作者负载着固有思想gan情的抒情工ju,而且已组成了独特的意象系统。这样,就令人很自然地联想到佛家思想与废名的诗歌的关系。废名对佛经作过许多研究,shen受熏陶。文学史上大凡潜心过佛理的作家,都免不了liulouchu“晨钟暮鼓”之气。他对同受佛学影响的许地山的作品也很gan兴趣,颇予青睐。他在讲解自己的几首诗时,虽然是尽量用了通俗易懂的语言,但仍可看chu佛理在他心灵shenchu1的投影。另一面,文人学佛,毕竟只是借佛以悟文,真正的佛门弟子是不应该有以诗成名的俗心的,就连严沧狼还因此受到讥讽,卞之琳也发表过类似的见解。所以,以禅入诗并不是布dao或者图解,而是二者结合后之独特的表达方式,否则诗佛就不是王维而是达mo了。

这样,我们回过tou来再看废名的作品,就能从思想内容上把握到其思维原点,再加上一些对诗歌艺术技巧的min锐捕捉和ti会,就可以透过烟雾,参见真佛了。

废名作品的真味究竟何在,有人曾形容dao,读废名的作品,犹如一个扶拐杖的老僧,迎着风,飘着袈裟,循着上山幽径,直向白云shenchu1走去。这zhong说法到底确切与否,我想gen据以上我对废名诗歌的基本认识,试解一首来稍作检验。废名的《十二月十九夜》这首诗,历来被认为不知所云,他本人也未尝解释过。下面我就试着解上一解。先看原诗:

十二月十九夜

shen夜一枝灯,

若高山liu水,

有shen外之海。

星之空是鸟林,

是hua,

是鱼,

是天上的梦,

海是夜的镜子。

思想是一个mei人,

是家,

是日,

是月,

是灯,

是炉火,

炉火是墙上的树影,

是冬夜的声音。

1936年

题目是“十二月十九夜”有人说,不知dao这个日子有什么纪念意义。其实,以日期作题目的诗并不一定非要有什么意义,有时仅仅是标明写诗或产生诗兴的时间。这在我国的古典诗歌中比比皆是。往往还同时起到了小注的作用。尤其废名说过:“我的诗是天然的,是偶然的”他在讲到自己的几首诗时几乎都说是在一zhong偶然的环境中突然萌发chu诗情。如《理发店》一诗就产生于他在理发店刮脸之时,《街tou》一诗就产生于他在护国寺街tou看汽车之时。所以,可以说废名的诗作是一zhong“顿悟”的产wu,用他自己的话,叫zuo“是整个的不是零星的,不写而还是诗的”这也就是他觉得自己的诗有别于卞之琳、林庚、冯至等人jing1心制作的诗歌之chu1。这样,我们再来看“十二月十九夜”这个题目,它不过是说明了该诗的写作时间或描述时间是在一个冬天的夜里而已(由前后诗作写作顺序推知应该是公历)。

题目弄清了,下面开tou两行便是“shen夜一枝灯/若高山liu水。”

“shen夜”二字jin承题目,可作上述分析之旁证。“高山liu水”是一个典故,就是俞伯牙演奏古琴,声如“高山liu水”而被钟子期听chu,二人遂成知音的故事。以后“高山liu水”便成为千古知音的一个喻象。这样,前两行所表达的就是作者在shen夜里对着一枝孤灯(而不是一盏),把灯认作是惟一的知音,实际上也就是独对孤灯的一zhong寂寞的气氛。

第三行“有shen外之海”“海”在佛家的理论ti系中指人世沧桑,有所谓“苦海无边,回tou是岸”常常比喻人生的艰难。作者这句是说,灯下独坐,思绪万千,想起了“自我”之外的无限广大、无限辽远的茫茫人世,如大海一样,苦狼起伏,变幻不定。一个“有”字,点明了这人世gan慨是自然而然地袭来,使人不得安宁。诗句从节奏到遣词散发chu一zhong无chu1排遣的沉闷之gan。实际上已然确定了全诗的基调是一个孤独的主旋律。

第四句突然一转“星之空是鸟林”好像电影镜tou在苍茫喧嚣的海面久久徘徊之后,忽而一摇,展现chu一个清新明远的星光灿烂的夜空。“鸟林”意即自由的所在。“星之空”明显是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