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离于者,无忧亦无怖。”
中国大陆5070年代的文学,于“五四”新文学的
学惯
以及重写历史和歌颂新国家的需要,对中国古代的文化传统否定多而肯定少,竭力给读者造成一
“开天辟地”的新中国景象。这样的国民文学使读者长期
于比较
张的心理状态,相比之下,金庸小说所建立的民族国家想象,则从容、厚重,更
长久的稳定
。“文化中国”是金庸小说作为国民文学的
本策略,在此基础上,金庸对中国的民族文化、国民
和政治文化等问题
行了广泛而
的探索及批判。
金庸所写的多民族中国虽然仍以汉族文化为中心,但他有意塑造了一系列少数民族的男女英雄形象,以此表达了他的民族国家观。
生世多畏惧,命危于晨。
由故生忧,由
故生怖。
二民族大家的中国
上述金庸小说中这些“大文化”的展现是建立在细腻微的
描摹的基础之上的。例如关于佛家文化,金庸可以说了如指掌,从而写
来挥洒自如。《天龙八
》中一个不知名的灰衣老僧轻描淡写就制服了所有的超一
手,他在给天下英雄们说法时,论述佛法与武功的关系说,练武功本是为了提
佛法境界,然而佛法境界达到很
时,却又不屑于练武功了。这样的话,对佛教文化没有
研究者是很难讲
来的。再如《飞狐外传》中圆
与胡斐分别时所念佛偈:
“一切恩会,无常难得久。
作品和新文学作品中很难得到的。
金庸小说对“少数民族”表现与大多数中国作家不同的偏
,在他所涉笔的每个少数民族中,都塑造
一至数个不同凡响的人
,或则
襟博大,或则武功神奇,或则侠肝义胆,或则
谋远虑。仅从纯粹正面的意义讲,就有木卓
、霍青桐、喀丝丽、阿凡提、哲别、九难、何铁手、萧峰、段誉、完颜阿骨打、赵
、小昭等十几个。其中金庸笔下的第一英雄——萧峰,第一
女——香香公主喀丝丽,便都是纯粹的少数民族血统。
《天龙八》中的萧峰,本来是中原丐帮帮主乔峰,他武功盖世,义薄云天,是江湖上人人仰慕的英雄好汉,把丐帮治理得井井有条,成为江湖上最兴旺的第一大帮。然而祸起萧墙,突然有人拉
最权威的证据和证人揭发他不是汉人,而是契丹人,于是他被逐
了丐帮,此后受到一连串的
谋诬陷,落下“杀父、杀母、杀师”的罪名,和“忘恩负义、残忍好
”的考语,被视为
鬼一般的“大恶人”在查寻自己
世、洗雪自己冤屈的过程中,乔峰经历了数不清的
心痛苦。后来他得知
金庸所写的中国文化,在时间轴上也是富有变化的。同是儒家思想,在金庸笔下,宋朝时显得博大刚健,郭靖与萧峰成为金庸小说中最大的英雄,到了宋朝以后,则显现
气象衰弱、难克重任。《倚天屠龙记》中代表
家的武当派和《笑傲江湖》中代表
家的华山派显然压倒了代表其他思想的众多门派。到了明末清初,儒家文化更显得酸腐可笑、百无一用。《书剑恩仇录》中的陈家洛自负文武双全,结果一事无成。《碧血剑》中的袁承志家仇国恨两难报,茫茫神州无
存
,只得远走海外,真如孔
所云“乘桴浮于海”《鹿鼎记》中陈近南的大名天下英雄如雷贯耳,然而这位天地会的首领,外不能完成“反清复明”之大业,内不能平息台湾岛内之党争,不但被韦小宝一再蒙骗,而且最后死在一个平庸小人的手中,毫无一丝英雄的光彩。金庸所写的中国文化,并非一味“弘扬”而是带有鲜明的分析与批判的。从时间、空间和内
组合等诸多方面,金庸从文化上写
了一个“大中国”但这个“大中国”只是中国自
历史发展的艺术再现,与西方
造和想象的所谓“中华主义”毫不相
。
类似这样的令读者刻骨铭心的细节非常多。《雕英雄传》中黄蓉为洪七公
过两
菜,一
叫“二十四桥明月夜”一
叫“好逑汤”描写得
绝
,令人垂涎
滴,而且放
夺目的中国文化光芒。许多读者都能够记得金庸小说中一系列饶有情趣的细节,那些细节往往就是对中国文化的典型展示。就连韦小宝的骂人话中,也散发着
郁的中国文化气息,那些骂人话是完全可以用来解剖中国的国民
的。
金庸小说确立了中国多民族的国家形象,但同时大力批判了汉族中心主义。
据笔者统计,金庸15小说中,至少有12
涉及到两个以上民族的人
和关系,只有《笑傲江湖》、《侠客行》、《越女剑》三
作品不曾涉及或语焉不详。涉及民族人
最为众多、民族关系最为复杂的当数130万字的
著《天龙八
》,该书描写了大宋(汉)、大理(南诏)、吐蕃(藏)、大辽(契丹)、西夏(党项)、大燕(鲜卑)、女真等众多民族区域,加上摆夷人(刀白凤)、天竺人(哲罗星)等,涉及民族
类将近10个。金庸小说所涉中国古今民族共有汉、蒙、回、藏、满、苗、维吾尔、哈萨克、契丹、党项、女真、鲜卑、摆夷、
昌、焉耆等十几个,加上外国民族如俄罗斯、波斯、
牙、荷兰、比利时、天竺、
泥、瑞典、通古斯等,共计二十余个中外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