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遛弯这样的日常活动,在京味文学里是作为文化内容来描写的。再如苏叔的《居住最
》中写
:
京味文学有两层义。一是题材的京味,即传神地描绘北京地区的文化风俗。二是语言的京味,即使用纯正地
的北京
语。这二者往往是密不可分的,特别是描写北京地区的风俗时,如果离开了北京语,就难以奏效。有些写北京的散文,虽然事实都对,
情也真,但就因为缺少生动的北京语,或者对北京语表现得有问题,于是就不能列
“北京文学”的家族。例如林语堂的《说北平》,讲了北平的许多方面,但就是没有讲北平的语言,结果等于是写了一座“无声的北平”文章的价值大打折扣。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倒是写了北京的语言,但是把北京人说的“一场秋雨一场凉”写成了“一层秋雨一层凉”还自以为很会欣赏北京话,真是大煞风景。江浙一带的作家大多不能
会北京话的妙
,郁达夫如此,不懂装懂的徐志
也如此。其他如鲁迅、周作人、茅盾、朱自清则老老实实,
脆不写。所以京味文学的作者主要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或者长期住在北京的人。否则,对北京生活没有
厚的
会,是难以“知味”的。
有些京味文学与京派文学是一的。例如汪曾祺就既是京派也是京味,林斤澜也似乎二者都沾边。很多作家只要跟北京有
关系,就有被列
京味或者京派的可能。事实上像刘绍棠这样的作家不应当属于京派或者京味的范畴,他所主要描写的运河文化在严格的意义上不属于北京文化,他最接近京味题材的作品可以说是《京门脸
》,但京门脸
毕竟还在北京的大门之外“一
北京城圈儿,直到四十里外的北运河边,都叫京门脸
”而且他使用的也不是北京语,而是京东地区的俗语。只有像邓友梅、苏叔
、陈建功、刘心武、韩少华、赵大年等人的创作,才是真正的京味。至于老舍和王朔,已经超越了京味而以一人成为一派,自应另当别论。
“这遛弯儿,敢情不光图个舒活脚儿。遛这么一趟,见识多少东西呀,”一位退休多年的邻居,昨儿个从地坛遛回来,说:“越遛,我就越开
,开心,开窍儿了…”
京味文学的贵族气其次表现在,叙述态度的从容不迫。作品的叙事节奏一般都比较舒缓,不急于推故事情节,而是重在“咂摸滋味”叙事者对于保持作品的
引力
有
度的自信,只
娓娓
来,而不过多卖
新
的叙事技巧。所以很多京味小说都有散文化的倾向,或者说是小说与
而哲理和诗意,正是京派文学的髓。如果说从京味文学中不容易看
贵族气来,那么从京派文学中是不难
受到那
“圆
浑成”的。
以苦为乐,苦中作乐,正是孔所说的“回也不改其乐”的真正的贵族
神。
京味文学既然是主要描写北京日常生活的,那么它的平民气自然首先会引起人们注意。除了作品内容的日常以外,作家姿态也充满平民气。京味作家不但
平民,而且为人
世和写作风格也
有平民
彩。除了曾经
过中学语文教师的刘心武,一般不使用官方话语。邓友梅、陈建功都是作家协会的领导,但他们都很注意话语方式的随和以及个人
,刘心武也逐渐摆脱官方话语的痕迹,追求自成一家。因此平民
神的确是京味文学的要素之一。
那以后,调了学校。学校声言没房可分,我就当了妻的家属,住在有平房可供教师居住的中学宿舍里。这14平方米的碎砖泥墙纸
的小屋,记载了我最
壮的岁月里所有的悲与
。从我24岁住到46岁,22年的时光,
辛茹苦也罢,坎坷屈辱也罢,艰苦备尝却也同家人甘苦与共,养活了两个儿
成长,那小屋刻写着我内心的世界,实在是我最留恋的地方。我的许多作品都产自这间小屋,我在许多文章里
情地描绘我的这间小屋。这间小屋也接待过许多师友。张锲兄该不会忘记在这间小屋里坐在小板凳上品酒闲谈的情景。还有外国朋友光顾这小屋,他们不觉这小屋寒伧,只记得了温馨,大概妻在我们屋前
的各
草和蔬菜让他们觉得有
郁田园风味和家
的温馨吧。
京味文学的贵族气首先表现在,对文化生活的眷恋以至迷恋成为作品的主要内容。以邓友梅的《那五》、《烟壶》为代表,作品所写虽是日常生活,但却不是着重于柴米油盐的质方面,而是着重于
神方面。这
神追求并不是“仓廪实而知礼节”式的
质满足之后的追求,而是与
质生活
平无关的集
癖好,甚至仓廪不实也要知礼节,即越穷越要摆谱,用老舍的话说:“我们创造了一
独
风格的生活方式:有钱的真讲究,没钱的穷讲究。”(《正红旗下》第二章)例如韩少华的《遛弯儿》中写
:
然而京味文学的平民气,与其他城市文学的平民气有何不同呢?比如写天津的冯骥才,写西安的贾平凹,写武汉的池莉,写哈尔滨的梁晓声,他们也被视为平民作家。相比之下,京味文学的平民气,就显不是一般的平民气,而是在平民气的背后,透
一
贵族气。
驼比大,他们怎么也掉不了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