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与严歌苓对谈(1/4)

本站新(短)域名:xiguashuwu.com

与严歌苓对谈

李亚萍

对话者:严歌苓、李亚萍、蒲若茜

时间:2004年9月23日下午

地点:山东威海

在山东威海举行的第13届世界华文文学国际研讨会上,碰到了严歌苓,在张翎的引荐下,她答应和我们聊聊。聊得很随意,但还是以她的作品为主。

蒲:由于语言、题材的局限,在海外华人作家中,少有你这样在大陆、台湾、mei国主liu社会同时获得褒奖的作家,而你的创作题材跨度很大,《扶桑》涉及mei国华人移民的早期历史,而《谁家有女初长成》又专注于大陆拐卖妇女的社会现象。在你写作的时候,你是否有一个期待读者群?

严:我并没有为自己设定期待读者群,而只是考虑写作的问题。从写作形式、文学价值方面努力去寻找自己的突破点。当然我参加台湾一些评奖的时候,我是要与评委进行对话的,以此来获得我文学价值的实现。我很自信,自己能够取得成功,而且每次也确实如我所愿,我的作品能够得到他们的认同。

李:为何你chu国后会想到给台湾投稿而不是大陆呢?

严:当时也是chu于赌的心态,另外也是由于在台湾发表文章比较简单,人们认可就行了,没有太复杂的人际考量,如果在国内,如果我的作品发表了就会有很多想法,比如是我的作品真的写得好呢还是那个编辑认识我呢?台湾就如同在mei国一样,发文章就是发文章。而且我刚chu国那阵子,生活也比较艰难,台湾的稿费相对比较高,这也是我的考虑之一。

李:记得您在一篇散文中提到,最早是通过梅新先生的介绍和鼓励去台湾参加《联合文学》的评奖的,于是就有了《少女小渔》。

严:对,因为梅新先生等于是将我的作品介绍到台湾的第一个人。我在chu国前写的《雌xing的草地》先在国内chu版,后来由梅新先生介绍去台湾三大报连载并且在台湾尔雅chu版社chu版,在那边影响很大。

李:其实您之前也在国内写过小说,并且获过奖,但是您在国内的知名度可能要到最近两年才有上升。记得chun风文艺chu版社chu了一tao您的小说后,也没有引起太大的注意。就是从2000年以后才突然有许多关于您的新闻和评论文章chu现。

严:早期我在国内属于bu队作家,虽然也获过奖,比如《绿血》曾获“全国优秀军事长篇小说奖”但影响相对较小。chu国以后,虽然在台湾获得很多奖项,但在国内还是影响一般。我向国内投稿是在1996年才开始的,当时我看到许多地方转载我的文章,又没有稿费可拿,就直接投稿了。在国内真正产生影响还要归功于陈冲拍了电影《天浴》以后,当时电影因为某些地方过于暴lou就禁映了,现在好像还是这样,不过这bu电影确实拍得很mei。2000年我的《人寰》在台湾获得了《中国时报》的百万大奖,这可能也是引起许多读者关注的原因之一吧。

蒲:你觉得你的海外生活给你的创作带来了什么样的变化?

严:海外是我文学的一个迁徙,考虑的主要是一个语言情gan的表达方式问题,也就是文化的转译。如何在一个非母语的环境中用母语去表达自己的情gan,这是一个挑战。也迫使我能够去思考如何以最确切的语言表达我对文化的理解,并且使别人也能了解到。汉语的优点就在于han蓄、经济,文字中就能反映chu语言的魅力。而我在西方的学习经历,也能够自觉地把西方文学中的优点rong入我的文字里面,比如它们所ju有的动gan、比较实的gan觉,就像普鲁斯特的那zhong风格,我试图通过这zhong借鉴和rong合创造chu一zhong新的汉语ti系。两zhong语言给我很多灵gan,使我有更多的mingan。

李:对,就像你的小说《栗setou发》、《扶桑》中所表现得那样,两个人的语言总是在走平行线,无法相jiao,即使是语言上能够沟通也未必能够真正达到心灵上的和谐。你将这zhonggan觉表现得很细腻,这是你写海外题材时的一个创新,其实这一点恰恰最能够突chu文化上的差异和阻隔。

严:因为语言的背后还有文化传统的存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