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匈帝国,今一部分属南斯拉夫,一部分属罗马尼亚,农产、矿产均丰。
一九一九年,她二十一岁,战争倒真的过去了,但贫困并没有结束。它不过是龟缩起来,被淹没在一大堆战后法令的紧锣密鼓声中,狡黠地悄悄躲进了那个由大把大把印油未干的钞票和公债券堆砌成的掩蔽所里罢了。所以,很快它就又钻了出来,瞪着黑洞洞的眼睛,张开血盆大口,饿虎扑羊一般吞噬掉战争阴沟中劫余的一点点渣滓。整整一个冬天,数字后面跟着一大串“零”的纸票雪片似地漫天飞舞,几十万、几百万片降落下来,然而到了焦灼者的手里,每一片、每一张千元钞就立即化为乌有。在你睡觉时,钱已在化成水了;当你换上破旧的、加钉木底的鞋又一次向售货摊跑去时,钱已经变得一文不值了;人总在疲于奔命,而又总是处处晚到一步。生活变成了算术,不断地加呀,乘呀,算来算去,算了又算,数字和数目没完没了,像一个大漩涡。这个大漩涡把人的最后一点家当也都席卷而去,吸入那永远填不满的无底深渊:它夺走了母亲脖子上的金项圈,手指上的结婚戒指,家中桌上的织花台布。然而不管你扔进多少东西去都是白费,这个黑——的无底洞是填不满、堵不死的,你每天织毛衣直到深夜,把所有的房间都租出去,自家两人挤在厨房里睡也无济于事。只有睡觉,还是你能享用的惟一东西,惟一不花钱的东西。夜深了,由于辛苦忙碌奔波而消瘦、苍白的童贞之身,还可以颓然扑倒在床垫上六七个小时,把这个暗无天日的年月暂时忘掉。
再往下是一九二○和一九二一年,二十二、二十三岁,不是常被称为风华正茂之年吗?然而谁也没有告诉她这一点,她自己也不知道这个。从早到晚只有一个念头:怎样用这一点点越来越少的钱打发日子?这时稍稍好了一点:那位参事叔父再次帮忙,亲自到邮政管理局他的牌友那里去了一趟,讨来了一个临时性的邮务助理工作。虽说地点在克莱因赖芙林这个主要住着种植葡萄的农民的穷乡僻壤,但不管怎么说也是个候补职员的位置,一只铁饭碗。微薄的薪金刚够她一个人用,但是,因为姐夫家里没有地方住,她得把母亲接来一块儿过,一块面包掰成两半吃。这样一来,每天仍旧是白天省吃俭用,晚上精打细算地过日子,每根火柴、每颗咖啡豆、每块面包渣都得算计着用。可是无论如何,总算能喘口气,勉强活下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