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骤然间好像苍老了十年”就这样寥寥数句,作者极端生动有力地表达出李将军对刘行奇的深厚手足情谊,以及对自己同乡子弟兵的极端关心和爱护。
已经去世的李浩然,当然没能和读者直接见面。我们对他的认识,一部分是来自作者对灵堂动静的客观描述,例如从公祭典礼的隆重场面和主祭官的祭文内容,我们得知他一生功业之大概,得知他是一个不平凡的大将军。但,我们认识他之为一个人,却是经由秦义方的意识媒介。而秦义方这个角色,固然被作者勾绘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他在小说中最主要的作用,也就是做为一个中间人,把李浩然将军推介给读者,让我们一同悼念这位一代巨人的死亡。
这就使我们联想起《台北人》中的另外两篇——《思旧赋》和《梁父吟》。事实上,《国葬》的小说形式,和这两篇颇有一些相似的地方。甚至小说里的人物,隐隐问也仿佛有某种的相关。
我们记得,《思旧赋》里那个没落的贵族之家,也姓李。家长和李浩然同样,是“李长官”以前也有过“轰轰烈烈的日子”夫人也是早几年去世。那么,李浩然将军,是否就是《思旧赋》的李长官?
似有此可能。但论起性格,却又不像。《思旧赋》的李长官,身体虚弱得“脱了形”任由罗伯娘服侍吃药睡下。看见女儿堕落,他便闹着要出家当和尚。完全没有李浩然将军那种倔强不肯屈服的气势。李浩然如果身体不舒服“你白问他一声…他马上就黑脸”少爷逃离军校跑去美国,他生气的方式,当然不是闹着要出家,却是宁可一辈子不见儿子的面。此外,在李将军灵堂里披麻戴孝,频频向吊唁的客人鞠躬答谢的中年男人,显然也不是《思旧赋》里那个变成了白痴的李少爷。
《梁父吟》里的翁朴园,致身革命,日后几十年间又“东征西讨”背景年龄都和李浩然相像。他的夫人也已经先去世。他有一个儿子在美国教书,亦可符合今日在灵堂披麻戴孝的李少爷。特别是朴公那个苍老的侍者赖副官“穿了一身褪了色的蓝布中山装…背却佝偻得成了一把弯弓”颇符合《国葬》中秦副官的模样:“身上穿了一套旧的藏青哔叽中山装…腰弯成了一把弓”两人都同样勉强直起腰,做立正的姿势。那么,今日接受国葬的李将军,是否就是朴公?悲悼着长官的秦义方,是否就是赖副官?
似也有此可能。但是,朴公和李将军,性格还是不很像。两人虽然同具正直的气质和贯彻始终的精神,但朴公中和得多,文儒得多。
在年龄、功业、背景、地位、性格、一生命运,各方面都能和李浩然将军相符的,却有一个人,那就是朴公追悼的结拜义弟——王孟养。
王孟养,我们记得,和朴公同是革命元老,日后几十年间又东征西讨,具有超人的才略机智,官位升得最高,当了“总司令”建功立业,叱咤风云。我在分析《梁父吟》这篇小说的时候,曾经详论其中的中国历史文学典故之运用,谈到作者存心把王孟养影射为诸葛亮。在《国葬》里,我们发现,作者同样也把李将军暗喻为诸葛亮。
李将军灵堂内,章健的挽联之“汉贼不两立”一句,语出诸葛亮《后出师表》。叶辉挽联中有一句“遽吹五丈秋风”诸葛亮即死于五丈原。这些显然都在影射李浩然为诸葛亮,兴复汉室而功亏一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