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举一个例。一个人,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住在日本广岛,目睹原
弹爆炸时之极端恐怖悲惨景象,认为极不
德,因而终
致力呼吁控制原
,
武
的使用。他很可以被称为“人
主义者”但是,我们住在中国的人,目睹的是南京大屠杀,重庆大轰炸,当然会认为用原
炸弹
使日本投降,终止日军对我同胞的残害,才是真正
德的事。这不是以牙还牙的问题,也不必一定是国家民族观念的问题,同样是基于“人
主义”那么,是与非,
德与不
德,究竟如何评判?用谁的标准来评判?
我想,《书评书目》的一些读者,认为文学作品有优,也非有劣
不可,多少就是受到这
文学批评观的影响。
我知一
这样的批评方法。
人生观随人而异,价值观随人而异,而且世上同一件事,也常兼有好坏相对的两面,甚至更多面。在这样的情形下,以任何一固定的人生观为标准的价值判断,必然引起多数人或少数人的反
。这不仅是指文学批评文章而言,也是指文学作品本
而言。然而文学之创作,完全不同于文学批评,本来就是要作者用明显或暗
方法表达他自己的或他想像
来的对人生之看法,不然就不是文学作品了。如此,无论作家自己或他所创人
的人生观如何——乐观或悲观,外向或内向,合时或不合时,合教条或不合教条,总是不可能合乎每一个读者的
味,或对人生的看法。也不可能使每一个读者都觉得有“真实
”所以,作品的优劣若真由作家表现于其中的人生观
质来决断,那么,合乎自己
味或观
的就说“佳品”不合自己
味或观
的就说“劣品”结果是,任何一个文学作品都有人说好,也都有人说坏,意见参差纷坛,永不会有一致的结论。不可能
现一
完
的作品,也不可能
现一个彻底失败的作品。
那么,什么样的批评方法,有没有一批评方法,可以有一个固定的标准?可以不受囿于个人的观
?可以
确地衡量作品的成败?可以有使读者一致信服的可能
,而不必以“见仁见智”为最终结论?
没有固定标准——这就是当我们尝试以作品题材之“对”“错”或作家表诸作品的人生观“对”“错”来评价文学作品时,必遭遇的一个大困难,这样的文学批评,其论
与见解,绝对不可能获得读者一致的同意,因为每人观
不同,见解就不同。即使
要少数服从多数,以社会大多数人的看法为正不正确的标准,世上却还有千百个其他社会,而其他社会的大多数人,意见可能完全相反。就算世界上每一个社会的大多数人,今日都抱同样的看法,明日呢?后日呢?千百年后呢?谁又胆敢保证未来?
是非善恶的测量尺标,不但如我例所示,因观
或立场不同而有异,因各人经验和所
环境不同而有异,在自古迄今的时间之
里,也发生过甚大的变动。比如中国古代社会,以男
为中心,认为女
无才便是德。那时,不论男女老幼,绝大多数的人都肯定认为这是“正确”的观念,今人却不以为然,女权主义者大概还会说,这是最“恶”最“不
德”的思想。由此可见,是非善恶的社会观念,不但受制于“人”“地”因素,也受到“时间”因素的限制,
本没有一个固定永恒的标准。
辨是非”这是一句十分光明磊落的话,可是绝难实行。是非之间,善恶之间,时常没有绝对的分界,全看你从哪个角度去观察,就以婚姻一事为例。长一辈的人,凭藉自己较多的见闻和经验,往往认为婚姻成功的首要条件,是夫妻二人背景相似,如此婚后才易和平相
。所以,当一个富家女,
上穷教员,非他不嫁,父母就会骂她不懂事,思想不成熟,而认为她对选择婚姻对象的态度,是“错误”“不正确”可是,就女儿来说,由于她一心一意恋
这个穷教员,觉得没有了他,生命就全无意义,有了
情,任何困难都可克服,便会反过来责怪父母太现实,太势利
,而肯定认为父母对选择婚姻对象的看法,完全“错误”“不正确”如此,我们假若
要“明辨是非”界定选择婚姻对象的“正确”态度,是采取父母的观
?女儿的观
?或者来个社会调查,看看赞成父母的人多,还是赞成女儿的人多,少数服从多数,来决定是非正误的标准?我们活在世上,真的常会碰到“情”“理”正面冲突,必须选择其一的时候。有人认为选择情才“对”有人认为选择理才“对”究竟哪
态度“正确”?哪
“错误”?这当然全是个人观
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