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很知你,”皇帝轻轻地说“翁同龢保荐你很多次了。今年正月初三,朕曾叫翁同龢、李鸿章、荣禄、张荫桓这些大臣在总署跟你谈过一次话,你说的话,朕都知
了。那天荣禄说祖宗之法不能变,你说祖宗之法以治祖宗之地,今祖宗之地不能守,又何有于祖宗之法,即如此地为外
署,亦非祖宗之法所有也…你那段话,说得不错,他们报上来,大家为之动容。后来朕再看到你的上书,朕
觉不变法维新,朕将
亡国之君,因此决心走这条路。你呈上来的《日本变政记》、《俄皇大彼得变政记》,朕都仔细看过了。据你看来,我们中国搞变法维新,要多久,才能有
局面?”
康有为表达了谢之意。心想这袁
真是老吏,他这么细心、这么圆到,真是不简单。三年前办
学会,他还捐了钱,跟他
情不
,但他在刀
上总是
现,帮人一把,这个人真不简单。
又厚的大门帘,由里面的太监掀起来,让你去。要特别注意,门帘起落,会特别快,老兄动作得跟得上,不小心就会一只脚在门槛里
,一只脚在门槛外面,也可能官帽被打到,打歪了,就是失仪。好在我已为老兄先打
过,请他们特别照顾。还有…”袁世凯站起来,从桌上拿起一包东西“这是一双‘护膝盖’,绑在膝盖上,见皇上要下跪,跪久了容易麻,到时候站不起来,又是失仪。这些都是我们的经验,特别奉致老兄。我要赶回北京有事,不能久陪了,晚上也不一定能赶回,已吩咐这边总
照料一切,老兄尽可使唤。今天送老兄到颐和园后,明早他们会等在门
。晋见皇上后,他们再送老兄回北京。”
“朕当然知。”皇帝特别用悲哀的
神,望了一下帘外“只是,掣肘的力量太多了。在这么多的掣肘力量下,你说说看,该怎么
?”
一般召见时候,太监要先送上“绿签”给皇上,签上写明被召见者的年龄、籍贯、
、现官等履历,以备省览。可是,这回“绿
签”在旁,皇帝看都不看,表示皇帝对康有为已有相当的了解,虽然初次见面,并不陌生。
“皇上明鉴。依卑臣看来,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我们中国国大人多,变法以后,三年当可自立。”康有为沉着地答着。
“皇上既然瞻远瞩,期以三年。三年前皇上早为之计,中国局面早就不同了…”
颐和园的凌晨比北京多了不少寒意,大概那地方有山有湖,还有那无所不在的西太后。走到仁寿殿的时候,殿外已站了不少太监。康有为被安排在第三名召见。前两名召见过后,天已微曙,到康有为
去,首先
到的是殿内一片漆黑,稍闭
,再定神看,发现殿座虽大,在御案上,却只有两只大蜡烛。御案下斜列拜垫,康有为走上前,跪了下去,脱帽
翎向上,静听问话。
“三年?”皇帝想了一下“全国上下好好三年,我相信三年一定可以有
局面了。你再说说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