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谏诤mdash;mdash;(2/3)

对皇帝,你要劝他;他不听,再劝他,再劝不听,第三次劝他。第三次劝他他还不听,你就逃掉算了;但是对你的爸爸妈妈,你的态度就要不同了。对父母,你要劝他;他不听,再劝他;再劝不听,第三次劝他。第三次劝他他还不听,你不能逃掉,你要哭哭啼啼的跟着他,到他听了你的话为止。

《礼记》这一段指示,其实许多古人都没听它。古人中有的劝皇帝,劝一次皇帝不听,就吓得不敢再劝了;有的劝三次不听,他还是要劝,甚至要哭哭啼啼起来。

这个故事,说明了古代劝皇帝的人,并没有一定的中央标准局劝法,并不如机记晰要求的,劝三次不听,就逃掉。

有些古代的们,他们劝皇帝,常常采取激烈的法。有的拉皇帝衣服;有的拉皇帝的;有的要表演自杀;有的拚命磕,磕得满脸是血。有的皇帝对劝他的人很讨厌,为了怕人劝他某件事,脆在某件事之前,先来个声明,声明的文字常常是——

大家就说商纣考第一(有一次,汉朝的祖被大臣周昌骂商纣,可是他没生气,他没生气,就表示他不是商纣)。中国最有名的“纳谏”例,是皇帝唐太宗和谏官魏征。魏征在唐太宗生气的时候,也不怕,也要劝他,在这要关”(要关是指有的皇帝就要因忍耐不住而赶人、打人、杀人的关),唐太宗却常常把气住,不生了。唐太宗和魏征之间,常常有一些有味儿的故事:

关于魏征的故事,后代的人都很向往。有一天,元朝的英宗踉大臣拜住说:“我们这个时代,可还有像唐朝魏征那样敢说话的人吗?”拜住回答说:“什么样的皇帝,才有什么样的大臣。一个圆的盘去,是圆的;一个方的杯去,是方的。因为唐太宗有度量肯‘纳谏’,所以魏征才敢说真话、才肯说真话。”元英宗听了,报以为然。所以,还是皇帝重要,碰到一个坏皇帝,你多嘴,脖不挨刀,那才怪!

有一古书,它是中国的(十三经)之一,叫机记),里面有一段话,是告诉该如何动皇帝的。(礼记)说:

敢有谏者,斩!(翻成白话是:“谁敢劝我,我砍谁的脑袋!”)

有一次,唐太宗要到南山去,都准备好了,刚要发,魏征来了,唐太宗立刻装没事的样,因为他知魏征是反对他去南山的。但是魏征很直,他问:“听说皇上要去南山,怎么没走呢?”唐太宗说:“本来是要走的,因为怕你生气,所以决定不走了。”

又有一次,唐太宗正在玩一只鸟,正好魏征来了,唐太宗怕给魏征看到他在玩,不好意思,赶忙把鸟藏在前的衣服里。魏征说了一大堆话才走,唐太宗赶把衣服解开,可是鸟已经闷死了。

宋朝光宗的时候,他忽然不想上朝了。可是大臣们去请他,请得没法,他只好来,走到门,忽然皇后把他拦住,说:“天好冷啊!我们喝酒去嘛!”皇帝一听,就又不朝前走了。这时候,有一个大臣叫传良的,立刻跑上前去,不三七二十一,伸手拉住皇帝的衣服,不让他回去喝酒。皇后气起来了,大骂说:“你是不是要找死?”传良听了,立刻哭哭啼啼的说:“君臣如同父,儿劝父亲不听,一定要哭哭啼啼的跟着他!”

有谏即死,无赦!(翻成白话是“不要劝我呀!谁劝我我就宰谁,绝不饶他!”)

皇帝的,本以为这样“有言在先”应该不再有人多嘴了,应该把那些长的男士们吓唬住了,这样一来,应该少去不少麻烦了。可是呀,没用,还是没用,还是有一些敢死队前来冲锋,来把脖朝皇帝的刀下。例如楚国的庄王,说了谁谏就杀谁的,可是苏纵还是要去劝他;又如晋国的灵公,也说了谁谏就杀谁的,可是孙息还是要去劝他。皇帝的,简直气得没法。

有些大臣看到皇帝错事,劝他不听,常常要用无赖的方法去阻止。汉朝光武帝本来要去玩玩的,刚上车,大臣申屠刚劝他不要去,申屠刚的理由是:天下还没平定,你皇帝大人怎么好去玩?光武帝不听,下令开车,申屠刚见皇帝不听,立刻趴在地上,把在车里,意思是说:“你要不听我的,我就不要活了!你脆用车把我压死算了!你压呀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