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putao园:6-9(2/5)

我不喜钱钟书在上、俯视人间的聪明人心态,也不喜王朔"我是氓我怕谁"的痞思维。三者之间,我最能接受的还是王小波。

作为一位女,索勒尖

宁萱,那天晚上,你说以后要来投奔我,来当我的"秘书",我的内心欣喜若狂,却不敢用一"放肆"的方式来回答你。一时间,我不清楚,那是一句你"蓄意"说来的话,还是随开的一个玩笑。

冷嘲在增添人"活着"的可能的同时,也造就了人心灵大的"黑"。它让中国人的生命和中国的文化延续下来,它也大大地降低了中国人生命的质量和中国文化的品质。正如洛扎诺夫所说:"嘲笑并不能杀人,嘲笑只能伤人。"

刘小枫一步追问:"冷嘲当然不是中国文化的独有现象,而是一普遍的文化现象,甚至是一现代的文化现象。但难以理解的是,汉语思想界中的许多人——而且是很有文化教养的人何以如此钟情于冷嘲,这倒是一个颇值得研究的课题。"我认为,中国人钟情于冷嘲,原因很简单:越有文化的人,内心越虚弱,越需要为自己寻找一个"借"。于是,冷嘲成了他们把脆弱的自己打扮地无比的釉彩。

超越冷嘲的是信仰、、同情、悲悯、宽容和真诚。刘小枫谈到了诸如薇伊、索勒、特莎修女在内的一系列的伟大女。当男们在冷嘲中逃避的时刻,这样一些大无畏的女却站了来。她们在不幸和受辱中,对生命和生活说泪的肯定;她们在困境和孤苦中,对挚与希望说泪的肯定。

宁萱,我终于找到了你,我是多么的幸运啊!所以,我们以前受过的苦立刻都变得无足轻重了。想想吧,世界上像艾米莉那样孤独地生、孤独地死去的人是多数。他们一辈都没有寻找到他们的人。而我们,已经被幸福所包裹,就好像在里的婴孩。

那时,我真该大胆地回答你啊。

中国的文化人,不雅俗,多多少少都带有冷嘲的格。

而其他一些名气如雷耳的作家学者们,却沉迷于冷嘲之中毫不自知。钱钟书的冷嘲,是一卷包裹着致的知识和雅的情趣的烟叶;王小波的冷嘲,是一杯用黑幽默与"文革"血泪调和而成的尾酒;而王朔的冷嘲,则是一碗有荤有素、有红有绿的、让人对"好生活"产生信心的北京杂酱面。

将永生。它们发了光,它们也许将在瞬间之内湮没。但是,为了寻找另一颗星,它们还是要发光。

你在信中多次谈到王小波。王小波的某些作品我很喜,但是我不喜他大多数文字背后蕴的冷嘲。我觉得,冷嘲是一柄双刃的剑,刺伤对手的时候,也将伤害自己的生命。这是一个值得我们讨论的话题。

我同意刘小枫的这一论,并认为可以用来解剖王小波的某些杂文和小说。这正是王小波最致命的地方。他一脸的沧桑,不正是自己对自己的戕害吗?我们要超越王小波,就应当在这个层面上努力。

那么,冷嘲并不是一件无所不能的武,尽我们边许多人正在使用它。刘小枫说:"冷嘲固然是一自卫和反抗手段,但绝非最佳,甚至连好也算不上,因为,冷嘲同时也是对自我心灵的伤害,它摧残了人对存在的基本信赖,败坏了人对珍贵的、令人动的神圣品质的受力,阻止了人在生存论上对与希望的认同。"

鲁迅先生就是一位冷嘲的大师,他终生都在与冷嘲斗争,尽最后依然没有摆脱它。

刘小枫在《走向十字架上的真》一书中,曾经刻地反省了几千年来中国文化中盛行的"冷嘲"。他尖锐地指,冷嘲在汉文化中确有悠久的传统,并被视为人在困境中或无可奈何的境中的最佳自卫手段和反抗手段。比如阿Q的神胜利法,也是一特殊环境中的冷嘲。他沦落到了最底层,却依然觉得自己比别人了不起。

但是,王小波的文字读多了之后,我发现他上有一与钱钟书和王朔十分相似的文化特质。于是,我开始反思王小波们上存在的问题:他们的文字太"冷",他们的为人太聪明。他们的文字和他们的为人,缺乏、同情、宽容这样一些可贵的神气质。他们的背后没有信仰的支撑,他们以某些骨里相通的质素——怀疑一切、否定一切、嘲笑一切,来迎合或者顺应这个没有信仰、鄙视信仰的时代。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