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活shui井:1-5(2/7)

劳力的农夫理当先得粮。(《提太书2:6》)

你的宁萱

所以,等到"文革"一结束,《茶馆》剧组的人们一下似乎重新读活了《茶馆》,读懂了老舍。

我在西藏的时候,一位僧曾经给我讲述藏传佛教中的《生死书》。这本神秘的经典,记载了许多个世纪以前西藏人对生和死的认识。它细致地描述了死亡的礼仪,并且叙述了死后灵魂的不同阶段。人死之后,就舍弃自己的,代之以发光的。他可以看到亲友的哀悼、自己的丧事,以及他的灵魂,或者遇见一给他平安、满足的"亮光"。最终,他要照生前的所作所为接受审判。

以老舍的和智慧,早就预料到了厄运的降临。老作家林斤澜曾经透说,"文革"前夕,老舍几次跟文联机关的人讲,七十岁以后我就退休,闭门不。你们不要我了。老舍还时常提到,年轻时有人劝他不要文学,了没有好下场。他半是玩笑半是悔意地说,后悔没有听这话。

我们的爷爷没有过坏事,他们劳苦一生,他们都会升天堂。今世,他们没日没夜地劳碌,却没有获得丝毫的回报。但是,一分的劳碌,必有一分的收获。他们的灵魂和在痛苦中煎熬,却正是因为这痛苦的煎熬,终于获得上天的眷顾。《圣经》中说:

我联想起们的命运来。她们守寡半个世纪,青变成苍老,红颜变成

此生,他们没有得到应得的粮;彼世,他们将享受华丰盛的生命。

宁萱:

二、廷生的信

你的信又让我想起洛扎诺夫来。在相伴多年的妻去世之后,洛扎诺夫才发现他的整个世界都是靠妻支撑的,妻一离开,全都坍塌了——包括文学、艺术、房屋和金钱所有的一切。

洛扎诺夫懊悔地写:"我没有把老伴儿从病手中解救来。而我是能够到的。只须对她多一分关心,对钱币,对金钱,对文学少一些兴趣。这是我唯一的和全的痛苦。我曾经守护她。却没能保住她。这就是我的痛苦。生活要求有准确的睛和的手。生活不是泪,不是叹息,而是挣扎,可怕的挣扎。泪——留在家里,咽在肚里。外表——是铁。只有包着铁的房才是结实的,固的。我上的铁太少了,正因为如此老伴儿才会这么艰难。她一个人拉着一辆大车,气吁吁,苦苦挣扎。她是为我挣扎啊。如今拉车人倒下了。而我能的却只有哭。"是有重量和颜的,像铁一样沉重,像铁一样沉。在挣扎之中,方能显示它的重量和颜

日本作家开健以老舍之死为题材,写了一篇题为《玉碎》的小说。文学评论家刘再复慨说:"玉碎,这个意象在我动了三十年。我的故国的杰一个一个惨死,不是死于战争,而是死于没有硝烟的另一暴力,权力的暴力和语言的暴力。…玉的碎片炸开了。碎片直刺我的心肺。我已心疼很久了,此刻还在心疼。"

病天知否》的书,副题叫《一九四九年后中国文坛纪实》。其中,专门有一章《老舍:落有几回》,剥茧丝般地透视了老舍晚年的生活境遇和神状况。这篇纪实的文字写得抑扬顿挫、一咏三叹。

这些天来,我一直在想:假如我们遭遇到他们的命运,我们能不能得跟他们一样好,甚至得比他们还要好?我们是被厄运所压垮、所击溃,还是始终昂首面对打击、微笑面对厄运?

此时此刻,即使能够石成金,又有什么幸福可言呢?

人为什么不在失去人之前早一他呢?

人为什么不在哀痛哭泣之前早一醒悟呢?

是的,老舍的死,绝不能只怪罪于那几十个抡着带打人的红卫兵们!

陈徒手在文章的结尾写:"《茶馆》后面的故事依次展开,却以剧作者、导演、演员的悲惨遭遇演绎中国社会地变迁,舞台背后的一幕幕场景比剧作本更真实、更残酷、更无情。老舍以他的沉湖为作品作了一次无言的讲解,把解不开的思想疙瘩不情愿地留给后世。"

一九九九年十二月三十日

我们互相就是对方的安和信心。我心里得很,无法给你写一封完整的信。今天暂时写到这里。

玉碎,一个多么轻描淡写又多么惊心动魄的意象啊——玉碎,就是一个个善良的生命的消逝,再也没有办法复原。

但他们又惶然表示:不能全懂。

他们失败的地方,也正是我们胜利的起

他想再对妻说一声"我你",妻却永远听不见了。

对于爷爷们来说,对于老舍和傅雷们来说,死亡不是他们生命的休止符,他们为理想和善付努力,必将在后人心灵的旱地犁成良田,为我们这些后代留下佳的脚踪。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