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太太们沉默一会儿,料必心神都被引到极乐世界般的一幅图景中去了。
“不行。”三说。
“那我还能不记得?你是咱班功课最的。”
U师傅光是笑,不再言语。
三?这名儿好耳熟。我正这么想着,他已经站到我跟前,并且叫着我的名字了。“喂,还认得我吗?”他的目光迟滞又迷离。
“我划算,外汇真要是那么难得,国家兴许能接收咱们这个厂…”
又有笑他了:“就说‘三’多省事儿!方圆十里八里的谁不知
三
?未必有人能懂得‘王海龙’是什么东西。”
“外国钱就外国钱吧,怎么叫外汇?”
“这儿都是你大妈大婶,得上你骂人?”
果然有掌打来,虚虚实实落在三
上。
众人又嘴说:“那最孬的是谁呢?”“小学上了十一年也没毕业的,是谁呢?”“俩
穿到一条
里满教室
,把新来的女老师吓得不敢
门,是谁?”
“喂喂——说明白了,人家不行还是咱们
三的脸红到耳
,有些
想争辩,但终于还是笑,一脸严肃又变成一脸愧怍,笑声只在
咙里“哼哼”地闷响。
“要人家外国钱嘛呢,能用?”A老太太很些明知故问的意思,扫视一周,等待呼应。
“不,”U师傅细声地笑一下“外国人买咱们的东西要付外汇。”
“王…王…王海龙。”他一脸严肃,甚至是张。
“噢…”我想起来了,这是我的小学同学,可怎么这样老了呢?驼背,而且满脸皱纹。“你是王…?”
“给你没用,国家有用。”G大婶搭腔“想买外国东西,就得用外国钱。”
很多年以后,我在一家五星级饭店里看见了那样几件大漆的仿古陈设:一张条案、几只绣墩、一堂四扇屏风。它们摆布在幽静的厅廊里,几株草围伴,很少有人在它们跟前驻足,惟独我一阵他乡遇故知般的欣喜。走近细看,不错,正是那朴拙的彩绘和雕刻,一刀一笔都似认得。我左顾右盼,很想对谁讲讲他们的来历,但
上明白,这儿不会有人懂得它们,不会有人关心它们的来历,不会再有谁能听见那一刀一笔中的希望与岑寂。我摸摸那屏风纤尘不染的漆面,心想它们未必就是
自那两间老屋,但谁知
呢,也许这正是我们当年的作品。
“你们这儿不是要盖房吗?”
“三,对象又见了几个了啦?”
“那就不对了,都用他们的钱,合着咱们的钱没用?”
可是A老太太又琢磨问题了:“咱们买外国东西用外国钱,外国买咱们的东西不是也得用中国钱吗?那您说,咱这东西可怎么换回外汇来呢?”
“哎,对了,U师傅,你应当见过外汇?”
“几个哪儿够,几打了吧?”
“嘿,三,什么风把你刮来了?”
我连忙打岔:“多少年了呀,你还记得我?”
己有一份退休金可靠。她们大多不识字,五六十岁才家门,大半辈
都在家里侍候丈夫和儿女。我们
的活儿倒很文雅:在仿古的大漆家
上描绘仕女佳人,
鸟树木,山
亭台…然后在漆面上雕
它们的
廓、衣纹、发丝、叶脉…再上金打蜡,金碧辉煌地送去
,换外汇。
“能耐你不长,骂人你倒学得快!”
这回沉默的时间要长些,希望和信心都在增长。
于是,最安静的一个角落里响起一个轻柔的声音:“外汇是吗?哦,那可有很多,
元,日元,英镑,法郎,
克…我也并不都见过。”这声音一板一
字正腔圆,在简陋的老屋里优雅发漂浮,怪怪的,很不和谐,就像芜杂的窄巷忽然闪现一座
致的洋房,连灰尘都要退避。“对呀对呀,纸币,跟人民币差不多…对呀,是很难得,国家需要外汇。”
“我——!妈了个的,行了吧?!”三
猛喊一声,但怒容只一闪,便又在脸上化作歉疚的笑,随即举臂护
。
冬天的末尾。冻土化,变得温
松
时,B大爷在门前那块空场上画好一条条白线,砖瓦木料也都预备齐全,老屋里洋溢着
快的气氛。但阵阵笑声不单是因为新屋就要破土动工,还因为B大爷带来“基建队”中有个傻
。
三愧怍地笑笑:“这不有B大爷吗?”
“你的活呗老太太——!知
那么多再累着。”
“嗬,几天不见长息了怎的,你能盖得了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