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04节(2/5)

就这样徐芾一行经过了周详的准备,终于从黄的黄河营港起航,永远地脱离了秦王。

国策》曾记载

就在秦始皇最后一次去登州海角的归途中,他死于沙丘。

我想秦始皇至死都对登州海角一带到了迷茫。我仿佛听到了他永久的叹息。

登州海角的学士于是没有退路。

秦始皇焚书坑儒时注重保护了"技"和"匠",未曾烧过医书之类。他特别喜好长生不老之术,迷于巫医。

他至少在许多方面悉心研究了秦国、秦始皇本人以及他边的文臣武士。对于秦王边最重要的一个人李斯,他当然不会到陌生。

"好!徐芾,朕命你率船队携百工弓弩手,访蓬莱、方丈、瀛洲…"

秦始皇由西往东统一中国,在咸焚书坑儒,一些逃亡的学士先是汇于齐都,随着秦军东移、齐都灭亡,他们又先后到达登州海角。这是秦国武力唯一不及的小小疆土,地形复杂,有隐于海雾的群山,有连陆岛。但秦始皇不会轻易放过这里的渔盐之利,更重要的当然还有政治上的安定。

徐芾就是在这样一个时刻里登场的。

秦始皇害怕的正是死亡。

从稷下学派东迁到船队启航,这是一个多么漫长的准备过程,真算得上是卧薪尝胆,在心理和神上非有一场真正的砥砺不可。他们最清楚不过,仅仅是一场神仙术还不足以护佑自己。到最后,他们的结局仍可以想见,那就是咸儒生的下场。

徐芾巧如簧,大谈虚无缥缈的"三神山"、"长生不老药",谈海中的妖怪、鲛…他提要楼船战舰上百艘、要大量的五谷百工、弓弩手、三千童男童女…真是狮大开

你到过西安——看过秦始皇陵陪葬坑发掘的兵俑吗?那么大一片陶俑,表情肃穆…他们面向何方?东方!

如今保留在登州海角一带的民间传说多如,关于徐芾和秦王的歌谣也大都是说那次东渡的。不过我以前说过,最令我惊奇的还是那首古歌。它的神气质不同于一般的传奇,这使我不得不慎重起来了。我已经搜集整理一些片断,但不敢妄自连缀,只需尽可能地保留它们的原生质。

秦王在征战六国、廷政变之中经历了多少惊险事变,最终能化险为夷,成为唯一的一个胜利者,真不可谓无大心智之人。但他在时光的之下,面对着一个多少有些可笑的骗局,竟然失去了起码的判断力。

在秦王的大恐惧面前,李斯的明晰与思辨都失去了力量。

徐芾疼的可能主要是李斯丞相,而不是秦始皇。但刚刚统一六国、心气远的嬴政,却使徐芾有了一展宏图的可能。他懂得前这个不可一世的人最害怕什么。任何无所不能的"人"面前都横着无法超越的阻障:时光。沉默无声的时光是迄今为止人类所知的最可怕最大的对手。

秦始皇一次次东巡,当然是为了牢固控制这块边地。他对齐国东沿海、对登州海角,一直有一神秘和恐惧之——这大概并非臆测。

他们设法隐于民间。

在历史上大书特书的秦始皇东巡,对于士乡城的人文历史当是至关重要的。东巡之前这儿是秉承稷下学派遗风的,成为当时唯一的一座"百齐放之城",有民谣称:"西有士乡城,夜夜朗朗读书声",就相当生动地描述了当年盛况。随着一次次东巡,秦兵压境,影响覆盖边地,士乡城朗朗读书之声想必是消失了,而代之为求仙访神的祈祷之声。

就在这样一座繁荣的都城中,齐桓公田午在西门稷下建立了学,尔后发展到学士千余人。他们当中有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哲学家和艺术家,如宋饼、孟、荀、孙武、孙膑…当时的儒学大师孔也在稷下讲学。著名的"百家争鸣"之说,就源于稷下学派。

徐芾大概只是他们当中的一个。

当时的登州海角恰恰是专于神仙之术的"方士"盛行之地,于是稷下学士们渐渐与"方士"为一,言必称神仙。

他们迷茫地仰望着、注视着东方。

李斯是稷下学派分裂去的一个人

现在关于徐芾东渡的一些资料我仅仅重视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典籍记载,如中国的《史记》、《三国志》、《后汉书》、《齐乘》,日本的《神皇正统记》、《异称日本传》、《续风土记》等;二是考古;三就是这首有待发掘的古歌了。我认为我无可推卸地成为发掘这首古歌的第一人(?),而且自信自己有这个能力——这不仅指我本是一个写歌的人,而且还有其他更为重要的条件…

七二十一万,不待发于远县,而临淄之卒,固已二十一万矣。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竽鼓瑟,击筑弹琴,斗走犬,六博塌鞠者。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敦而富,志而扬。

我目前为此耗费力很多,整个闲散季节都在这个。待有了新的展时,我会及时报告你的。你大概将是较早欣赏到这首古歌的人,同时也会知我这些年都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