龌龊、方式卑鄙的谈吐给儿童幼稚的脑子里留下的东西,几乎比最下流的对骂还要肮脏。话题不外是生财之道及其种种骗人的伎俩,或者亲朋邻里的秽闻轶事。
“你知道他是怎么发财的吗?”他(或她)先提出问题,然后大讲其勒索钱财的详情细节,讲到得利的一方,便称之为“骗子”或“聪明人”而讲到受害的一方,则称之为“糊涂虫”或“笨蛋”
或者:
“你的眼睛干吗瞪得那么大?”有时,母亲对某个孩子说“你大概是在想:爸爸妈妈快死了,等他们一死,他们累断脊骨、流尽血汗挣来的钱财,我们马上就花光它!放心吧,小坏蛋!我们死了,全都留给你们,什么也不会带进棺材里去的!”
有时又加上一段威胁话:
“蠢货,你要我把你送到苏兹达尔修道院去吗?好吧,送就送!我这样办,谁也不能派我不是,因为我是母亲。我爱怎样处置孩子就怎样处置!你放心等着吧,等父母死了,他们的财产会留给你这个小骗子的。”
谈到亲朋邻里的行为,她的评价几乎不超出这样两句话:
“他一夜到天亮都睡在他姘头的窝里!”
或者:
“象样的野男人全不要她,她就去偷神甫…”
他们说着这些话的时候,毫无不满之意,而且一点也不想掩盖话里的龌龊含意,倒象是谈的最寻常的事儿。“骗子”这个词从他们嘴里说出来,与其说是责备,不如说是称赞:“真有办法!”反之“糊涂虫”不仅得不到任何同情,还会激起一种荒谬的幸灾乐祸的心理;这种心理用一句特有的警句来表达便是:“就得这样教训教训那些笨蛋!”
然而,这种交谈很少仅仅限于议论邻里的长短。往往是谈着谈着便转到家人的互相攻讦。他们从闲话邻里开始,然后逐渐把话头引到自己人身上。狂风暴雨的场面出现了,责骂之声不绝,隐私公开地搬上了舞台…
说来罪过,除了这一类谈话,有时(大多在节日里)竟会发生神学上的争论。举个例子说、我记得有一次过基督变容节①(我们教堂的守护神节),为了祭祷歌②中的一句“向你门徒显示你的荣耀,如囗”他们发生了争论:“囗”③是什么意思呢?是一种特殊的光吗?有一次,一位邻近的地主太太,我们县里最受尊敬的人物之一,很想弄清楚“囗”④是什么意思?是囗⑤吗?父亲对她说:“您怎么搞的,太太,您祷告上帝,却不明白这不是一个字,是三个字:囗…等于我们说‘囗’⑥…”他刚说到这里,她就毫不客气地回敬道:
①纪念耶稣在门徒面前变容的节日(八月六日),参见《新约全书-马太福音》第十七章。
②祭祷歌是正教教会在庆祝节日或纪念圣者时唱的颂歌。
③据说耶稣变容时“脸面明亮奴日头,衣裳洁白如光”(参见《马太福音》第十七章)“如囗”即指这种“圣迹”
④囗是教会斯拉夫语,意思是(为我们),与俄文(锁链)一词有点近似,但词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