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疏浚与藤鞭(2/2)

朋友走了,文章需要收尾,心情很沉重。文字怎抵藤鞭?心火不熄,仍要祈呼:国人啊,若要丽而非"监狱",请自珍自!这份自珍自,不能仅现为让自己和家人过得富裕舒适,也不一定以宏大响亮因而往往也就缺乏可的那些概念来衡量。我以为,无妨从我们的树木草、大小域,以及我们共享空间里的那些而微的设施起!

保这事来说,光疏浚观念,还是不能解决问题的,起码是"远解不了近渴"——在绝大分民众里牢树起某观念,往往需要几代人的持续努力;而且,现在有的人是明知故犯,比如天安门广场修整工程,那边还没竣工,这边就有人撬砖毁路;再比如紫禁城筒河修整工程,刚砌好的围墙,愣给你掀掉上盖;中山公园的郁金香展览,非踩到丛里去拍"纪念照"…许多这号人并不是不知环保、公德等方面的理、规矩,但他就是满不在乎。我行我素!他举的事例,我在最近的报纸上都见到过,自己目睹的也很不少。拿楼下的护城河来说,现在已然放了半腰,那只红塑料桶以及其他一些垃圾确实被掩盖住了,但我就睁睁看到一位从桥上走过的、衣着时髦、描眉涂的女士,毫不犹豫地把饮完的包装盒,很"酷"地朝刚疏浚完的护城河里一抛,倘截住她诘问有无环保观念,她也未必是懵然无知…

这可该怎么办才好啊?我求教于朋友,他反问我,你忘啦,咱们在新加坡听说的藤鞭的事儿?我一时哑然。新加坡在环保——也不仅是环保——等公益事项方面,都以峻法加以维护,违者不仅可能罚款坐牢,而且还有鞭刑"伺候"。那施刑的鞭以当地一野生的长藤制成,本已十分韧刚劲,还要在里浸泡多日。施刑的印度族狱卒壮,一鞭到犯科者上,往往便绽、当场死。但倘若法判的是三鞭,则会将犯人送往设备极优良的医院,加以极认真的医治,一旦养好,则再带往受刑接茬儿挨鞭…不要说挨鞭者此生此世再不敢重法规,就是闻此"藤鞭无情"的一般民众,谁还敢于孟狼放肆?新加坡因此成为一个园国度,草绿红,清气,不要说没人敢往河湖溪海里抛废弃,就是往垃圾桶里扔东西,扔得不准掉在外面,转走开的事,也几乎不会发生。前几年有个国小伙在新加坡涂了别人汽车,新加坡法判他鞭刑,克林顿面求情,还是没能让那国小伙免于。新加坡为了环境一步优化,甚至还立法禁止销售、香糖,因此一些西方人尤其国人,讥称新加坡为"丽的监狱"。新加坡是一个华族人占绝大多数、又在经济上完全加了国际大循环的、许多方面很西方化的国家,我虽去过那里不只一次,印象鲜明,却不敢说对其真有理解。难在华族聚居的地方,就非得疏浚观念与藤鞭峻刑并行,甚或因为藤鞭的震慑更,所以也就更能规范一般俗众的行为吗?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