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是我的内在气质使然,我始终不能完全摆脱社会现实和我所属于的民族或者说族的影响。尽
在此前多年的文学跋涉中,我越来越乐于接受各
不同
学前提下的多元文学共存的局面,即使是对最极端的文学象牙塔,我也尊重他们的存在。我是在1983年加
中国共产党的,我之所以加
,的的确确是我寄民族振兴的希望于中国共产党所
行的并包括它自
的改革和开放。我现在越来越懂得文学有它独立不羁的超越于政治经济之上的本
,我绝不把我的文学活动完全消
到我的政治情绪之中,但我至少在目前还不想退
到一所象牙塔里去。
大约是在1978年天,《文学评论》为《班主任》专门召开了一次座谈会。在那次会上我
一回见到了许多文学界的前辈和名人,他们
情地支持《班主任》,后来《人民日报》发表了篇幅很大的评论员文章,对《班主任》、卢新华的《伤痕》和王亚平的《神圣的使命》等一大批“伤痕文学”所构成的文学现象予以了肯定,这应当算是“官方”的声音。正如海外有的研究这十年中国文学的人士所指
的,当时面对中国从沙漠上重新
叶的文学,中国的“官方”、中国的文学界、中国的民众,达到了一
非常难得的互相肯定互相扶持的“共度
月”的状态,这是1949年以来罕见的现象。因此,倘若像我这样的作家,
要把自己知名度的崛起说成完完全全是群众所赐,便太矫情了。1988年5月,我同诗人芒克同往法国的圣纳泽尔市,当地的《西
法兰西报》和当地电视台在介绍我们两个人时,特别指
我是“
制内作家”意思就是说我是同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致力于改革和开放的“官方”合作的作家。当然,他们有时候说“
制外作家”也并不是说那作家就是反“官方”的,更多的意思是指作家本人并未被“官方”承认。
有格优势的人,他的幽默
和自信心令我自愧弗如。我预
到,像他那样一些真正的作家重返文坛以后,我仅靠《班主任》式的“说真话”恐怕就很难在文坛上支撑下去了。离开那个招待所坐上公共汽车,我想的不是那位“好心人”翻动手掌一类的事,我想我应当把自己潜在的文学能力(我自信我是有的,该
能力在《班主任》中不但未能发挥并受到了从外
传到自
的不小压抑)尽可能地释放
来。两年后有一回王蒙见到我,他刚读完我新发表的一个短篇,对我说:“噫,你发挥得不错嘛!”我知
他话里有话。
《班主任》来以后,我收到无数的读者来信,另一个短篇《
情的位置》
来以后,我收到的读者来信增至七千余封,99%以上是支持我鼓励我的。但就在那时,有一封寄自广州的信因为写错了地址,误投到了某一单位,并被拆阅了。信是两姊妹写的,她们自称都是在“文革”的“清理阶级队伍”阶段光荣
党的,作为共产党员,她们不能容忍我那《班主任》的写法。她们认为被我极温和地批评了的那个团支
书记谢慧
的形象,是对共青团员的歪曲和诬蔑,她们认为像《班主任》那样暴
社会的
暗面,只能令海内外的敌人拍手称快。可惜她们那封信没有留存下来,我转述得远比她们冷静,她们当时似乎使用了更为严厉的语气并上到了更
的“纲线”上。本来即使像她们这样的批评,作为一个作者也是完全可以倾听的,但偏偏那时香港一家杂志刊
一篇未经我审阅过的访问记。在那个访问记里我明显地否定着“文化大革命”并且接受了“新写实主义”的提法,因而,有的人就主张把那封“两个共产党员的来信”和香港杂志上我的有关“言论”合并为一份“内
简报”上报和分发。幸亏一位好心的前辈,把这个可能
现的情况告知了我。当时我非常激动,也非常震惊。许多年过去,如今有些人可能因为
原因不记得那时的情形了,有许多年轻的朋友当时尚小,不可能清楚。不知有多少人还能够记得,陈冲走上银幕的第一
影片是谢晋执导的《青
》(而不是后来那
使她和刘晓庆成为明星的《小
》)。《青
》是一
非常古怪的影片,那
影片不消说是否定“四人帮”的,但却非常
情地歌颂“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陈冲所扮演的那位听觉失聪的女主人公,在影片中通过“徒步大串联”终于来到了北京城,并同其他的“红卫兵战士”激动地接受了
主席的检阅,影片中有大段
主席挥手(利用的纪录片镜
)和陈冲等饰演的“红卫兵”
泪纵横的场景。这就说明,并不是“四人帮”一倒台“文化大革命”就遭到彻底否定。要不要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联系着对
我对改革、开放所怀的情,多次受到伤害,这当然不可能不影响到我的创作,但可以肯定地说,就我个人的政治
情而言,这些伤害的效果是负面的,就我个人的文学事业而言,这些伤害的效果却是正面居多。因为我从每一次舐去伤痕的血丝中,都增加一层对我们民族、对我所
的现实社会、对笼罩于当代中国的人文环境、对人
、对个人与命运宇宙的神秘关系诸多方面的认识与
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