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一章夜半无人私语时(5/7)

年后都还记得很清楚。

家里的一切都是美的巅峰,蓝椅套配着旧的玫瑰红地毯,其实是不甚谐和的,然而她由衷地喜欢,连带的也喜欢英国,因为“英格兰”三个字代表着母亲的来处,并使她联想起蓝天下的小红房子。虽然母亲一再告诉她英国是常常下雨的,然而她没法矫正那固执的印象,坚信英格兰暖丽如春。

“我第一次和音乐接触,是八九岁时候,母亲和姑姑刚回中国来。姑姑每天都要练习钢琴,伸出很小的手,手腕上紧匝着绒线衫的窄袖子,大红绒线里绞着细银丝。琴上的玻璃瓶里常常有花开着。琴上弹出来的,另有一个世界,可是并不是另一个世界,不过是墙上挂着一面大镜子,使这房间看上去更大一点,然而还是同样的斯文雅致的,装着热水汀的一个房间。

有时候我母亲也立在姑姑背后,手按在她肩上,‘啦啦啦啦’吊嗓子。我母亲学唱,纯粹因为肺弱,医生告诉她唱歌于肺有益。无论什么调子,由她唱出来都有点像吟诗(她常常用拖长了的湖南腔背诵唐诗)。而且她的发音一来就比钢琴低半个音阶,但是她总是抱歉地笑起来,有许多娇媚的解释。她的衣服是秋天的落叶的淡赭,肩上垂着淡赭的花球,永远有飘堕的姿势。

我总站在旁边听,其实我喜欢的并不是钢琴而是那种空气。”(张爱玲:《谈音乐》)我对于钢琴的最初记忆,是小学时上音乐课,每次看到老师弹琴,就羡慕得眼睛发光。我一直在心里默默地念:老师,能让我弹一下吗?曾经在家里对着镜子练习了很多遍要怎么样对老师说出这句台词,但最终也一次都没说出口过。

高中时有同学报考了幼儿师范,我去她的学校看她,得以溜去琴房痛快地抚摸了一回琴键。曾经提出向她学习,然而她说琴房通常是不可能让外人进来的;后来,我靠接家教补助生活费,有一个学生家里有钢琴,我便提出免收家教费,条件是她每天在课后教我半小时钢琴。还特地去买了琴谱。然而她母亲担心我无心授课,只坚持了一星期便停止了这交易——那是我惟一一次学琴。

再后来离开大连去广州,临行前决定多学一技傍身,于是参加打字培训班。十指敲在键盘上时,发现那简直是变相的弹钢琴,不禁兴奋莫名。一个月的课程我只用一星期就完成了,当时的成绩已经是每分钟六十字以上。而一场钢琴梦就此放下,心里觉得已经是圆满。

却没想到仍有续曲。更没想到我向往钢琴这么多年,而身边就有一位行家——我出生的时候家境已经十分窘困,记忆里父亲一直生着病,而母亲从来都不高兴,所以从来没想到钢琴这么华美的东西与我家会有什么关系。直到那一年同母亲一起去北京探亲,亲戚家有钢琴,妈妈便坐过去弹了一曲。手指已经很生涩,可是她仰脸唱歌的样子真是美丽。

我第一次知道原来母亲是会弹钢琴的,当时震惊得简直说不出话来。那也是她第一次对我说起她小时候的教育,那时大连属“伪满洲国”她念的是日本学校,然而家里另请着一位老学究教私塾,教她钢琴的则是一个洋教师,圣诞节的时候,那教师把她们几个亲戚家里的小孩子都组织起来开演出,表演圣经故事。妈妈扮的是牧羊女,穿着雪白的蕾丝裙子,台词只有一句:“Oh,Christmas!”

我一直都想把妈妈的故事写下来,然而越是亲近的人越难下笔。而且人生的不同时期,她的性格与形象发生了太多次脱胎换骨般的变化,完全不能想象是同一个人。但是我知道总有一天我会写的,总有那一天。4

“家”的意义变得明媚而具体,意味着花园洋房、有狗、有花、有童话书、有蕴藉华美的来客和不时响起的琴声、笑声。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