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二章小荷才lou尖尖角(2/7)

玲在1931年升圣玛利亚女校。她的第一篇变成铅字的短篇小说《不幸的她》,便是发表在1932年的圣玛利亚女校的校刊上;次年又发了第一篇散文《迟暮》,全校皆惊。

比如《殷宝滟送楼会》中就可

能够就读圣玛利亚女校的学生,家大多非富则贵。因为忍受不了校规的苛刻和功课的重压,几乎每年都会发生学生中途退学的情形。而张玲却始终能够游刃有余,名列前茅,可谓是一个异数;而在保证成绩优异的前提下还可以优游地写作,就更只有一解释了——这是一个天才少女,生来就应该是写字的。

父亲讲给她听,什么是“云板”什么是“响板”什么是“新剧”什么是“旧剧”《戏剧月刊》给“四大名旦”排座次,天资、扮相、嗓音、字、唱腔、台容、段、台步、表情、武艺,缺一不可,还既得会新剧也要会旧剧,既要听京戏也得听昆戏,连品格都考察在内,张廷重一边翻看着画报,一边对那些名旦品论足,玲站在一旁听得津津有味,得意,忍不住便笑起来。

到那些杂的小报便有国泰民安般懒洋洋的亲切,仿佛揪着小猫脖上的将它轻轻提起,心里不禁柔地一动——直到很多年后,经历了许多的沧桑漂泊,她每每看见小报堆叠,还会有一回家的觉。

——直到现在还清楚地记得,第一次发表那首诗的报纸给了我八块钱稿费。或许是论句付酬的吧。

圣玛利亚女校坐落在白利南路(今上海市长宁路187号),创立于1887年,同圣约翰大学附中一样,同属当时沪上最著名的两大国基督教会学校。环境幽雅,教学严谨,全课程分为英文、中文两,英文包括英语、数、理、西洋史、地、圣经等科目,采用英文课文,并且主要由英学者担任教授;中文包括国文、国史、地三项,担任教授的先生初中以下是师范毕业的老小,初中以上分则多半是前清科举的老学究。

在张玲成名后的许多作品里,都可以看到圣玛利亚女校的影,亦可以看到张玲自己年少时的模样。

——后来的很多年里“张迷”们一直以为张玲1940的参赛作品《天才梦》是她的女作,而她自己也曾在女作家座谈会上这样说过。然而张学“打捞”专家陈善先生却在1932年的《凤藻》校刊上发现了小小说《不幸的她》,这是迄今为止见到的张玲最早的印成铅字的作品。校刊编辑还特别注明:作者是初中一年级生。

在鸦片烟雾中浸得久了,髓,文笔里便也异艳的冷香。她喜在文章里使用厚、音韵铿锵的字,如“珠灰”、“婉妙”、“黄昏”不惜堆砌词藻,以引起官的刺激。这一也有些像她的父亲,带着些奢侈放纵的意味。

戏剧,章回小说,古诗,都是她这时期的好。一边读着《红楼梦》,一边便开始“香菱学诗”起来——“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来鸿对去雁,宿鸟对鸣蛩,三尺剑,六钧弓,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

发现连个涟漪也没有,这才忽然意识到这个年代里,读古诗的人只怕还没有写古诗的人多,刹那间有理想破灭的绝望。后来便不再用功于此了。

跟着父亲,她很看了许多京剧,《四郎探母》、《得意缘》、《龙凤呈祥》、《玉堂》、《乌盆记》…先还只懂得坐在第一排看武打,看青罗战袍飘开来里面红的里,玉底下则是玫瑰紫的里,随着武生的拳绣踢得满场飞;后来便慢慢品京戏的好来,故事是有血有的,人是极香艳又天真的,而且一切都有规律可循,比如就是,掷签就是死,惨烈张的一长串拍板声代表更夜静,或是吃力的思索,或是猛省后惊冷汗;连哭泣都有特定的节拍,由缓至急或是由急至缓,像一串声音的珠,圆整,光洁;半截袖一柄折扇,在舞台上都可以演绎风情,千般委屈,端的是姹紫嫣红开遍,风光此独好,看似曲折,然而知音人自然心领神会。

极了那些秀丽端整的对仗,一气写了三首七绝,其中一首《咏夏雨》,有两句经先生墨圈过:“声如羯鼓发,带雨莲开第一枝。”给父亲看了,也颇受夸奖。

她喜听那些锣鼓铿锵,当当当地砸一个浩的“隋末唐初”盛世,再一路当当地砸个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她也喜听古琴独奏的《关三叠》,绷呀绷的,小小的一个调,再三重复,却是牵挂肚;还有二胡,拉过来拉过去,续而似断,断而又续,呜呜咽咽说不尽人生的苍凉…

林黛玉最“留得残荷听雨声”她却偏是“带雨莲开第一枝”诗言志,可见这时的她还是相当积极的。我第一次看《红楼梦》时只有九岁,好多字不认识,尤其开篇半文半白的那些话,诸如“诚不若彼裙钗”之类,常常要拿去问母亲。

后来开始学写古诗,不清平平仄仄的规矩,便把《红楼梦》里贾宝玉的“四季即景”以及诗社诸人的“谱”等一首首拿来标上四声,这才突然悟规律来。从小到大写过许多诗,也陆续发表在一些在民间诗刊上,其中一首《咏玉兰》最满意,首联同张玲的这句不谋而合:“寻芳问句到龙池,占取玉兰第一枝。”最喜的一句是颔联:“只因孤独才成趣,纵使无言也是诗。”在报纸上发来,还有一位不认识的老先生专门写了评,据说是位泰斗。19岁时我在白云山参加了一次诗词笔会,是会中最小的一个,却也是会上诗最快最多的一个,那几首诗词连同《咏玉兰》后来都被选《辽海诗词》版,还附着我的个人简介。我以为这次总可以一夜成名了,却

玲中学时画了一张漫画投到英文《大晚报》上,得到生平第一笔稿酬五块钱,买了支小号的丹琪膏。我那八块钱了什么用场,却是不记得了。2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