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前言niu津墓地(2/5)

我常以一奇怪的方式在想,我应该停止写有关奥威尔的东西。我知,奥威尔对我的影响是无人可比的,比方说,他的文章《牡蛎和褐》让我第一次知了还有一个叫萨克雷的作家,还有关于狄更斯的文章,读后会让你认同狄更斯的情,因为当你在阅读文章时,奥威尔仿佛就坐在教室里与你娓娓谈。对奥威尔的烈迷恋占据了我20几岁时的大分时间,不可思议的是,在这段时间里,我竟然发现了奥威尔的谬误之,主要是他那些令人激动的概括,可是在这些概括中,成人的审视并非如他们看上去的那样滴不漏。举他那著名的论断“好的散文像一块窗玻璃”为例吧,一个不必是文学理论家的人都知,这纯粹是废话。罗纳德·弗班克、尔·普鲁斯特[Pst(1871—1922),法国小说家,其创作调生活的真实和人的内心世界,以长篇小说《追忆似年华》(7卷)而名闻世界——译者注]、詹姆斯·乔伊斯[Joyce(1882—1941),尔兰小说家,作品揭西方现代社会的腐朽一面,多用“意识”手法,语言隐晦,代表作《尤利西斯》——译者注](奥威尔至少对最后一位是无限赞赏的)都写过类繁多的“好的散文”他们之中没有哪一位的语言哪怕有一丁儿像一块窗玻璃吧。透明当然不是文章唯一要求的优。同样,奥威尔关于语言简单明了的规定也是废话。例如,他极为讨厌双重否定的句式,如“他的才能不是不大的”我们完全可以论证,复杂的句式暗示了作者另一方面的意思,反驳“他的才能是不大的”一说,或者,作者调语言的抑扬顿挫胜过对才能大小迷惑的讨论,所以,这句式值得一用。例如,我信,奥威尔本人对犹太人的态度是绝无偏见的,同样,也有人认为,奥威尔在采取立场时对犹太人是带有偏见的。

在挖掘奥威尔的过程中,不是公开的还是私下的,对奥威尔方方面面的了解越积越多。在早期的敦文学圈中,任何一位60岁左右的文人与他人刚见面时就立刻会情不自禁地问“你知乔治·奥威尔吗?”我评论的第一本书是伯纳德·克里克的《乔治·奥威尔传》,当时,我很有不快之,竟然敢有人闯我的私人领地?利用著名文人、对克里克教授傲慢不恭,我所的这一切事情并不是于一溜须拍的好古癖神,而是于一定的信念,那就是,奥威尔借鉴了克利斯托弗·希钦的最近引起激烈争论的文章《事态》的原标题写了一篇文章。这一举动,我敢说,99%的作家是不会的。作为一名读者,我谨慎对待与文学“相关的事宜”:这就意味着,我常常抛开集团剧院的文稿、苏维埃社会的现实主义和诸如有着《白利克斯顿贩毒者》标题的小说。一切艺术,如奥威尔的著名论断,都是宣传;同样,并非一切宣传都是艺术。我们可以确切地说,在奥威尔逝世后的50年中,他统摄的广大的政治思想和普通语言的范畴对于那些守

的下降,他的这认识要比左翼或者右翼的评论家们早得多。上帝死了,世俗的替代品被置于上帝的位置,无论是极权主义还是西方消费资本主义,都仅仅在稽地模仿着人类的理想和灵。正如奥威尔所见,现代人面临的任务就是要控制本质上是验的大的情库,使用它来溉成千上万的民众和数不清的生命,因为所有的都在寻求一个家园。纳粹德国和文明用语主义的残暴行径都是无文明用语信仰造成的,因为他们主观认为,这个世界本来就是毫无德可言,至关重要的一就是既要控制住同伴还要控制住他们所职掌的分历史以及历史记录,奥威尔的这个观在他以后的著作中反反复复地重现。死后有来生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可是,伴随终生的信仰却是不可或缺的。于诸原因,在此展开讨论纯属多此一举。我相信,上帝并没有完全死去,可是,我更相信奥威尔构筑的神的反面东西。奥威尔在1940年发表的一篇文章中,用了一句话来说明“它是一难闻气味的、正在争夺我们灵魂的正统观念”应当指,这正统观念在60年后的今天依然存在,不过是更加心伪装,以更加纷繁的形式现,全力抵制是我们的责任,就像当年奥威尔抵制文明用语和文明用语一样。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