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新(短)域名:xiguashuwu.com
4、跨越海峡:奥威尔之声(3)
这些恰到好chu1的改变让读者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心中五味杂陈,gan觉像在读自传,又像读奇幻小说,又像读尖锐的社会评论,这些元素就这样混杂在一起,叫人非常不舒服。因为这些,即便再不可思议,我们仍然可以从那些徘徊在旅馆的过dao里或是饭店大厅里的人wushen上看到奥威尔的影子。在《ba黎lun敦落难记》中最ju有启发xing的情节是当奥威尔用有悖于自己的社会准绳的yan光去打量周围人的时候,显示了奥威尔似乎非常不合时宜的社会关系和个人偏见。当一个长辈异常气愤地让奥威尔把胡子剃掉时,奥威尔才意识到自己chu2犯了礼节常规“像是穿晚礼服却没有dai领带”作品中最好的地方可能在于作品直指经常光顾这家旅馆的那些有钱的mei国人:他们“对mei食显然一无所知”只会用那些恶心的mei国“谷子”填饱肚子而已,喝茶的时候还吃橘子酱,饭后喝苦艾酒,hua100法郎点了上好的jirou只是用来浸在伍斯特沙司里,奥威尔得chu的结论是“大概这样的人被骗了也没什么关系”可能这样的结论是有dao理的,但是这样爆炸xing的话却立刻让作品的视角发生了变化。奥威尔不再是住在苍蝇luan飞的寄宿公寓里,喝50生丁一包的niurou汤的、受压迫的洗碗工,而是英国上层阶级的异类,对那些因机缘巧合而遇到的外国人gan到冷冷的蔑视。
这样的写作又引chu了另一个谜团,那就是,为什么奥威尔选择和鲍里斯一起在廉价的寄宿公寓里忍饥受饿,在饭店里zuo苦力呢?从这本书中我们知dao奥威尔当时穷困潦倒,但是,他的内莉姨妈就住在几条街远的地方,更别提她那些周六聚餐的朋友们了。这样虚幻的安全网络让书中的情节不同于生活中等待救济的日子,尽guan两者偶尔会被相互比较。然后我们看到奥威尔通过一个神秘的“B”先生给他关于法国生活的叙述画上了句号,并且自然而然地转接到英国的生活。“B”先生答应给他提供一份工作,让他去帮助一个弱智的人。奥威尔在几个月后的夏天确实曾hua了一段时间去辅导一个智力有障碍的小男孩,可是,这位“B”先生在现实生活中并没有一个对等的原型。现实生活中,奥威尔似乎为回到lun敦作了充分的准备,给文学杂志寄去试探xing的文章,也通知了他未来的朋友圈。1929年的8月,可能就是叙事者和鲍里斯典当衣服后在sai纳河上捕鱼的时候,奥威尔给《阿黛菲》杂志寄去了一份关于liu狼汉的报告文学的抄写稿,题目是《穗芒》。一个月后他又寄了一封信去询问,如果当时他早知dao这家杂志已经答应发表这篇文章的话,那年秋天,他就不用那样辛苦了。12月12日,奥威尔给予了回复,答应了该杂志的各项条件,并把他父母的地址留给他们作为进一步联系的通讯地址——是回家的时候了。
迄今,他已经离家1年又9个月了。尽guan奥威尔很少提起他在ba黎的这段日子,然而,对自己在地下通dao的工作一直耿耿于怀的他总会时不时地把这段经历折she1chu来,这是显而易见的。由于对《ba黎lun敦落难记》的主题念念不忘,奥威尔在写给该书的法国编辑的前言中说,如果法国读者认为他对这个“留给他很多快乐记忆的城市”决不会有多少仇恨的话,他会非常难过。在他生命最后的日子里,这段快乐的回忆变成了难以排遣的怀旧情绪。1948年,他在写给一位当时在ba黎工作的年轻的女xing朋友的信中说dao“多么希望我现在和你一样在ba黎”还问她丁香院外面ma歇尔·尼的塑像有没有重新塑起来(鲍里斯对ma歇尔·尼崇拜得五ti投地,为此他曾经在塑像对面的小咖啡馆里逗留,这让人想起幽灵般的他)。1945年他再度拜访这里,战争留下的满目疮痍让奥威尔悲从中来。事实上,除了早年的这段经历,ba黎对奥威尔来讲并没有其他的意义。在上文提到的那封信中,奥威尔还写dao“你很幸运,20年代的时候,你还小,没有看到那时的ba黎,从那以后,ba黎就惨不忍睹了,即便是战前的ba黎也是。”除了《ba黎lun敦落难记》的前半bu分,他在ba黎的经历只在另一篇发表的文章中有提到,那就是《穷人之死》。这篇文章首先于1946年发表在无政府主义的杂志《当代》上,但可能是奥威尔在战争开始的时候就写好的。尽guan之间相距了10年,写作手法却非常相似。极ju真实gan的恐怖描写贯穿始终——小解时忍受极度痛苦的病人,只有维多利亚时代才有的私刑——《穷人之死》文字背后涌动着追溯到19世纪的奔腾的gan情。通过对撒克里和特罗洛普医院里一位虚构医生的描写,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