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三章2(1/7)

本站新(短)域名:xiguashuwu.com

第三章(2)

洪承畴点一点tou。他坐在ma上,居高临下地打量一下shen材高大的刘良佐——被弘光政权封为广昌伯的这位前明总兵官,过去因为一直驻守在江淮一带,所以洪承畴并不认识;只是听说清军南下时他不战而降,后来又充当清军的前导,在芜湖捉住了弘光帝,因此颇受豫亲王多铎的赏识,特地委以讨伐江yin的重任。只不过时至今日,他所统率的十万大军仍然给堵在城外,一筹莫展,这就使洪承畴对此人的能力多少有点怀疑了。

“嗯,这是…”洪承畴把目光从对方那张胡须虬结的瘦长脸上收回来,用ma鞭指着周围,淡淡地问。

“哦,启禀中堂大人,这是准备攻城!”刘良佐回答。

“攻城?不是说今日此间正在设坛招魂么?”

“禀大人,大人所知甚确。适才职等确实在此间设坛,意yu替琦旺参领招魂超度。不料城中的逆民极其可恶,竟然中途发炮,击死我方行礼将士三人。是故我师人人愤怒,誓要即时踏平此城,报仇雪恨!”

洪承畴“唔”了一声,随之想起:还在城北的时候,他曾经听见东门这边传chu几声闷响,原来果然是在发炮…不过,今天清军设坛,主要是为正黄旗参领琦旺打醮招魂,这一点,刚才在码tou上接他的那个将官倒没说清楚。关于琦旺的阵亡,洪承畴在南京时就看到过塘报,记得是在本月的初六日,当时,清军对江yin城攻打了整整一天,死伤惨重,仍旧无法破城。琦旺shen为副将,见状愤怒异常,于是不听劝阻,决定亲自上阵。他仗着勇健超群,穿上双重的铠甲,shen上pei备了双斧、双刀和弓箭,手持长枪,冒着雨点一般的箭石,沿着云梯登上城tou。城中一边用棺材拼命抵御,一边举枪luan刺。但琦旺凭借重甲护ti,奋勇冲杀,yan看就要得手,不料面bu忽然接连中枪,结果一下子扑倒在棺材上。城中的人一拥而上,把他的首级砍下,悬在城楼上示众,只将半截尸ti掷回城下。后来,清兵在阵前全ti下跪,向着城上再三求拜,才要回了首级,使琦旺好歹得个全尸。

“中堂大人,请验看…”刘良佐的声音再度响起。洪承畴猛一抬tou,发现不知什么时候,几个军校已经把一个ju型的niupi口袋扛了过来。当他们解开捆着的绳索时,口袋里面赫然现chu三ju被火炮炸得血rou模糊的清兵尸ti!

“是的,在两军对垒的战场上,碰到祭奠亡魂的时刻,如非确有必需,不guan哪一方,照例都会自行约束,不去作无谓的袭扰。这也是仁义为本之意。如今这江yin城竟zuochu这等狂悖之举,看来因求生无望,遂致心志迷失,行为也近乎乖张谬妄了!”洪承畴默默地想,心中也不禁有点恼火。不过,尽guan如此,chu于某zhong说不清的,也许可以归之于个人私念的原因,他仍旧打算给对手一个机会。

“嗯,罢了!”他示意地摆一摆手。等尸ti被很快地移走之后,他便指着仍在向前沿阵地运动的军队,对等候指示的刘良佐说:“你——传下令去,让他们都停下来,先不攻城!”

停了停,看见那总兵官睁大yan睛,一副错愕的样子,他又板起脸,训诫地说:“为将者,最忌的是逞一时之意气,鲁莽行事。这江yin城拒我两月有余,仍未能破者,并非将帅不敢战,三军不用命,以学生看来,只怕是未得其法之故!如今大将军已经回师北上,我等正应待他到来,重新计议,而不该再一味蛮攻,白让许多将士枉送了xing命!”

这么说了之后,看见被教训得满脸惶恐的刘良佐悚然受命,洪承畴便翻shen下ma。等对方下达了jin急收兵的命令,他才满意地点一点tou,随即向前走chu几步,捋着颔下的三绺胡须,眯起yan睛,眺望着耸立在夕yang下的江yin东门城楼,不无自负地说:“况且,兵法有云:攻心为上,攻城为下。用兵之前,学生还想试一试,看看能否晓以利害,动以恩德,令彼回心就抚,开门chu降——嗯,那就连这一仗也可以免掉了!”



由于洪承畴的断然制止,已经剑ba弩张、yan看就要猛烈爆发的一lun恶战,就像西边天上那片狰狞的晚霞一样,虽然张牙舞爪了一阵子,最后,仍旧只好暂时收敛起它咄咄迫人的光焰。

穹庐似的天空,渐渐幽暗下来,先是近chu1的草树,然后是远chu1的山丘,都次第消rong在苍茫的暮se中。随着阵阵秋风加shen着征人shen上的寒意,充满了jin张和敌意的白天,终于被倦怠的、沉寂的无边黑夜所代替。不过,yan下正是八月十八日——中秋节才过去三天,因此,片刻之后,一lun略见清减,却依然明净的皓月就从大海那边、从东边的山脊上冉冉升起,开始把柔和的银辉洒向gungun东liu的大江,洒向变得空濛起来的辽阔郊野;自然,也洒向chu1于重兵围困之中的江yin城,洒向城外密密层层、亮起了点点号灯的清军营垒…现在,回到中军大帐中,略事梳洗,并且换上了一shen便服的洪承畴,已经在仆人的服侍下,简单地用过晚膳。他回过tou去,朝帐门外望了一yan,发现那条连通辕门的大路,已经铺满了溶溶的月se,但事先约好了饭后过来议事的刘良佐,还没有lou面,于是便放下手中的茶杯,离开桌子,走到大帐的门前去。

虽然决定了在攻城之前,要对江yin作最后的招抚,但是洪承畴也知dao,这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在此之前,刘良佐已经不止一次地尝试过,结果都遭到失败。不过,也许由于是以文官的shen份跻shen于行伍的缘故,白幼年起就shen入脑际的圣人训诲,使洪承畴在采取行动之前,每每不能不有所掂量和权衡。如果说,当年他竭尽全力地同农民军作战,无情地、甚至是残酷地镇压他们,是chu于jian信不这样zuo,就不能使国家重新获得稳定,就会使全ti黎民百姓陷于更shen的灾难的话,那么yan下,面对江yin城的“luan民”他的心情却要复杂一些。不错,站在清朝大臣的立场来看,这些人作为抗拒“天命”的反叛势力,是注定要被消灭的,不如此,国家就不能归于一统,社会也同样不能获致安定。但是,洪承畴毕竟又是明朝的旧臣,已故的崇祯皇帝当年对他可以说是chong信有加,恩遇隆渥。在松山一战中失败被俘后,洪承畴chu于对自己生命和才能的顾惜,最终投降了清朝;后来又积极为新主子入主中国chu谋划策,但也还可以解释成是为的“讨伐liu贼,替故主报仇”从而自己觉得心安理得。可是yan前的情形却不一样:死守江yin,拒不投降的是整整一城与他有着同一位“故主”的明朝“遗民”而且相对于满人来说,彼此还是血缘更亲近的同胞。对着这两面dao义的“明镜”始终以圣人之徒自命的洪承畴,即使表面上能够气定神闲地yingting着,私底里仍旧不免有点自惭形秽,gan到理直气壮不起来。正因受着这样的心理困扰,凭借“不liu血”的招抚手段来达到目的,在洪承畴的掂量中,就成了一zhong无论是对新朝还是故国,都似乎比较jiao待得过去的选择。“是的,既然yan下还找不到破城的良策,那么与其一味蛮攻,弄得两败俱伤,倒不如先行招抚,看看对方作何反应再说!”倾听着从夜幕笼罩的清军营帐shenchu1,远远传来一支芦笛呜呜咽咽的chui奏,洪承畴断然地想。

随即看见,一个高大的人影正在月光下朝这边走来,他估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