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相看。
楚方玉说:“这话你在后宫随意说吗?”
达兰说:“那还了得!”
“那你为什么刚认识我,就敢口无遮拦呢?”
达兰说她是受朋友之托,她叫楚方玉猜,这朋友是谁。
楚方玉立刻想到是李醒芳求她了。果然,达兰点了头。她愿帮楚方玉,称她们同是天涯沦落人。
达兰又说:“你与我又不同,我有过男人,他死了;你呢,男人还在,他把你们活活拆开,你恨他尤胜于我。”
楚方玉被她说得心里热乎乎的,便觉得这个人必不会告发自己,她一定肯帮自己。楚方玉想了想,提示她,不需要到外面去采办点衣料、香料什么的吗?楚方玉说自己是尚宫女史,可以代劳。
达兰说这事有专门的太监办理,按时令、节气和年节,由尚宫府采办分发呀。
“我知道,你可以提点特别的,我亲自出宫去采办。”
“你想借机会和李醒芳逃走,对不对?”达兰极为敏感,便单刀直入地说。楚方玉说:“你怎么这么想?”
“是你先这么想的,”达兰笑着说“拿我作个由头罢了。”
楚方玉问:“你想告密吗?”
达兰说:“不,你还信不着我吗?”
达兰说的理由很简单,不希望再有别的女人落得她这样的结局,守着一个活棺材混吃等死。还有一条理由,李醒芳是她的好友,是她敬重的人,李醒芳有难,她理应拔刀相助。
楚方玉很感动,达兰竟是一个敢做敢当的人。
达兰说:“不用夸我,好吧。我帮你,你去找皇上去说,放你出去采买。”楚方玉说:“如果我逃出樊笼,我下半生给你烧高香。”
达兰说:“我不想长寿,也不求人报答。”
“那你图什么?”楚方玉问。
“就图让他倒霉,出乖露丑。”达兰说“我甚至想打开后宫大门,把所有的宫女全放了。”楚方玉望着她那隐藏着仇恨的眸子,觉得这是一个她不熟悉的类型的女人。
刘伯温返乡
刘伯温要卸任的消息一阵风样吹遍了京师,不单官员士绅们纷纷前来拜谒、告别,连老百姓也来最后一睹真颜,他的名气太大了,在民间甚至比朱元璋响亮,更具神化色彩。
夫子庙附近几条街拥塞不堪,轿子、骑乘全是到这里来为刘基送行的。刘基则敞开中门,与来访者作揖、道谢。他有点后悔,早知会这样惊动,他就事先搬个地方躲起来,再悄然买舟回乡,他这人历来怕铺排张扬,更深谙做官一定要低调的官场真谛。
这件轰动全城的事自然很快传到了朱元璋的耳朵里。那天他正在奉先殿里背手站在他的画像前出神。
画像上“体乾法坤、藻饰太平”八个字特别醒目。这是李醒芳在完成画像时灵机一动题的款儿,朱元璋特别喜欢这八个字的概括,它把一个文治武功都达到了鼎盛境界的皇帝的一切总结得完美无缺。
不知为什么,胡惟庸有好几次看了这题款都欲言又止,朱元璋发现了,问他有什么不妥吗,胡惟庸只是说,是赵孟頫体,但不到家。朱元璋功底有限,对字的好坏没有多大造诣,他看着李醒芳的字圆润通达,苍劲有力,觉得蛮好的,他最看不惯瘦骨伶仃的柳体字,还有宋徽宗的什么瘦金体,看着就不饱满,没有帝王相。
胡惟庸告诉皇上,明天刘基要回浙江老家去了,他再磨蹭几天,天下就要大乱了。朱元璋不解何意,他致仕不至于天下大乱吧?朱元璋不喜欢别人奏报时耸人听闻。有一说一,有二说二,无须渲染,他自己会判断。
胡惟庸说刘基致仕归乡的消息一传出去,礼贤馆可热闹非凡了,整天里车水马龙,上至公侯、下至百姓,去看望、拜别的人挤满了夫子庙几条街,后来怕道路断绝,兵马司的人不得不派兵去维护秩序。
朱元璋很是吃惊,拧着眉头想了半天,说:“好事呀,朕的官员这样受百姓爱戴,可谓本朝盛事呀!”
看朱元璋的表情,胡惟庸知道他言不由衷,除了朱元璋自己,他不能容忍天下有第二个人与他同享民众的拥戴,这也是趁早打发走刘基的用意吧。
胡惟庸顺着圣意说:“刘基这人留在朝中倚老卖老、饶舌,放归故里,恐怕也会谤议朝政,说三道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