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近来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达兰和朱梓上,反把胡惟庸暂时放到了次要地位。自古君权、相权总是相辅又相左的,但历史上还真没有发生过因相权过重导致宰相抢了皇位自立的先例,朱元璋觉得他把胡惟庸的潜威胁看得太重了。其实,一个人的权势太重,自然要造成皇权失衡,大臣们都会去讨好宰相,专权、擅权当然不利社稷,但这只是调整的事。倘朱元璋在哪个早晨上朝时发一个上谕,把宰相的权柄削去一大半,那他胡惟庸不是顿时像折了羽翼一样,没有专横跋扈的本钱了吗?一定程度上讲,相权的大小、失衡与否是皇上可以调节、控制的。
胡惟庸是领教过达兰的,这女人办事有她自己的逻辑,是从来不计后果的。胡惟庸刚劝了两句,达兰柳眉倒竖,立刻火了,她说:“你可以去告密。我是决心已下,你告密也没什么好下场,我死,你也活不成。”
朱元璋一直没有中断过对达兰和朱梓的观察。从朱梓“没足月”降生那天起,朱元璋就心里发堵,有苦难言,更加上向来言语无忌的郭宁莲揶揄他“没费力气白捡个皇”他就愈发恼火。他不比别人傻,人人都发现只有朱梓特别,既不像自己,也不像达兰,朱元璋会看不
来吗?朱元璋私下里问过包括胡惟庸在内的很多见过陈友谅的人,问陈友谅的相貌。这太明显了,胡惟庸不会上这个
,他尽量把陈友谅的相貌说得与朱梓拉开距离,以绝朱元璋的联想和不快。
达兰这才又转怒为喜。
论起来闱之变就是很可怕的了。
现在他受了达兰的启发,觉得自己会少费很多气力,少担很多风险,让她和朱元璋去火并,他坐收渔人之利就行了。朱梓一旦在他扶持下继大位,那天下不就是他胡惟庸的吗?
在达兰决定铤而走险之前,迫于朱元璋的压力,胡惟庸不也准备破釜沉舟了吗?那不过是不得已的下策,是要冒极大风险的,再者还有天下人心的向背,后人的评说,而且成功的概率并不是很。
说罢,达兰气冲冲地穿好衣服就往外走。胡惟庸的心哆嗦了一下,不得不赔笑脸把她拉回来,闩好门,好言好语相劝,不是劝她回心转意,而是劝她把行动计划得天衣无
才行。
达兰是朱元璋的妃,她想弑君,那是随时随地都可以办到的。当然在杀朱元璋的同时必须除掉储君朱标,幽禁
皇后。如果一切顺利,无非有几
结局,一是全国大
,秦王、晋王、燕王、鲁王联合起来杀向金陵靖难,天下从此分崩离析,但这并不妨害朱梓在偏安的小朝廷称帝;另一
可能是
谋败
,朱元璋远见于未萌,将朱梓的夺位
谋扼死于摇篮之中,朱元璋来个大清洗、大杀戮。
却不等于甘心,他怎么会对朱梓信依赖如其他诸王呢?即使太朱标是个废
,废了他或他自己早夭,重新立太
也绝不会选到朱梓
上。
此时的胡惟庸打开了自己的小算盘,也许这是天赐良机,是一试手的机会。
她咬了咬牙,说,她想好了,让儿带一万兵
火速秘密回来,叫胡惟庸买通御林军,届时里外夹攻,夺得皇位。她决定趁皇上驾幸仁和
时下手,或杀了他,或把毒药下到酒中毒死他,然后趁
举刀兵,抢先登王位,等秦王、晋王、燕王他们回来,一切都晚了。她认为,只要胡惟庸支持她,群臣就有了一大半,里应外合,没有不成的。
相比之下,胡惟庸宁愿要第一个结局。如果达兰的谋
产,那他胡惟庸必定是雪化尸
,不可能幸免。如果铲除了朱元璋和朱标,天下一时无主,靠着胡惟庸的党羽势力,想拥
谁为帝,应当说是容易办到的。一旦朱梓称帝,外面各王的“靖难”立刻变成了反叛,正统在金陵!
退一步说,即使侥幸得手,他自己黄袍加,也会招来四海声讨。他也有过另外的设想,那就是扶植一个傀儡皇帝,自己当太上皇,等
到渠成时再把傀儡一脚踢开,实现改朝换代。
三
胡惟庸被这女人异乎寻常的大胆想法惊得目瞪呆,小时候
讲的瞎话也没有这么离奇。胡惟庸原本是想吓她一吓,不让她张扬,让她收敛,
不好惹了祸会把胡惟庸牵扯
去。却不料他的一番话反倒起了火上泼油的作用,真叫他啼笑皆非。
这无异于一桶冰兜
泼到了达兰
上,能说胡惟庸说得不对吗?这样看来,想等着平平稳稳地谋立太
的事是永远不可能的,当不成太
怎么谋国?怎么替陈友谅夺回江山?
朱元璋虽不得要领,也心存疑窦,不喜朱梓。如果他们母
安分些,善于守拙,也许会让朱元璋渐渐淡化了内心的不快;达兰偏偏是争
好胜,事事要把朱梓往前推,几个大臣也
胡惟庸办什么事都是留有退路的,他在与达兰详细谋划行刺朱元璋细节时,也想到了万一败的可能;他可以与达兰分享成功的果实,却不能与她同担失败的罪名。他觉得自己无论如何要为自己留一手,但这也是很费踌躇的,事情瞬息万变,他须以不变应万变,那不变的
心便是“利我”二字。